科学课程标准中强调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尽管现在的科学课堂上探究活动设计的方式很多、花样很多,但是探究活动往往流于形式,比如课堂气氛沉闷、学生的参与度不高或者机械化的参与、好问质疑学生少、学生不能很好地进行倾听与交流。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反思,如何提高科学课堂上活动的有效性,不在流于形式,机械的完成一个教学环节。我们希望真正的做到科学课堂学习内容和探究活动是顺应学生的天性和发展规律,让课堂成为学生建构科学知识体系和思维方式“生长”的土壤。从科学课堂上反思,教师因在充分尊重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的条件下,将教学内容进行匠心独运的设计,形成渐进而持续、深刻而开阔的探究活动,吸引学生充满各种热情、好奇、惊奇等情感来参与。

在实际科学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将一些启发课堂探究活动的问题,进行故事化设计。例如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二课《把固体放到水中》教学片段中,我们把引出固体放到水中这个问题,设计成图片化,故事化的一个简单情景。

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我们先来看一个小故事。一群小朋友在树林里玩耍,在玩一个小皮球。可是,在玩耍过程中,皮球掉落到一个深坑中。怎么才能把皮球取出来呢?同学们帮他们想下办法?可以借用下周围的材料。

生:(讨论)可以爬下去拿上来,可以用棒子夹上来,可以用水灌进去等。

师:往坑里灌水,就可以使得皮球慢慢的浮起来,直到可以取到。你这个办法是怎么想到的呢?

生:小皮球是可以浮在水面上的。

师:皮球是个固体吧。生活中像皮球这样的能够浮在水上的固体有很多吧。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把固体放到水里,进一步来研究它的性质。

这个情景利用了卡通人物图片,一起玩耍遇到问题的内容。情景合乎学生的生活经验,学生容易进入到课堂情景中,立刻进行思考、讨论活动。这个就一个课堂知识的导入问题,变成了一个讨论实际问题的活动。学生在思维探究活动中,学生能过非常广的参与进来,充分调动了大多数积极性。课堂讨论热烈起来了,可能就会有学生打开了思维,冒出意想不到好主意。如果学生经常在这样贴近生活的故事情景中进行思维探究活动,就在学生心里完成一次次科学素养的“生长”,从而可能学生日常现实生活中有所应用。在这样思维的探究活动,学生可能得出一些奇怪的答案或者不是令人满意的答案,教师可以通过与学生的活动引导到接下来的教学内容上。

在课堂上,学生进行教学重点或者难点学习时,往往会难以找到新知识点的意思、用处、联系等。教师就需要帮助学生进行知识建构,利用设计探究活动的方式。特别是在科学课堂上,探究活动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 ,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了解科学发展的历史。所以在科学学习中,灵活和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式和策略来设计活动都是必要的。

教学片断:

师:老师今天给大家准备了一些小固体,谁来说说都有哪些固体?请同学们先预测一下,把它们放到水里可能会有怎样的表现?

生:观测物体说一说,学生预测沉浮情况。

师:下面请大家把这些固体都放到水里,观察是否和大家的预测结果一致?(实验要求:轻轻放入水中,不要弄湿桌面和实验记录单,分工合作)

生:学生实验、汇报。

师:看来固体在水中确实有的是沉的有的是浮的。同学们,想一下这些固体的哪些性质,可能在影响着它们的沉浮现象呢?同学们猜想下。再观察下水槽中的物体,各种物体。小组讨论。

生:重量(引导:说明固体的轻重不影响。还准备了一截蜡烛和一整支蜡烛,下面请大家猜一下,它们在水中是沉是浮呢?同种材料的大小不一样的都一样的沉浮现象。)

固体的材料(引导:实验中用的固体都是一大一小的,形状是类似的。铁,塑料,木块。铁块和塑料的比较实验演示,天平比较重量。)

固体的形状

师:一个玻璃球,一个玻璃片,一个玻璃培养皿。分别放入水中,观察沉浮现象。为什么一个小玻璃珠会下沉,而一个大的玻璃培养皿却能够浮在水面上呢?(天平比较重量)

生:实验研究。讨论。

师,小结。组成固体的材料和固体的形状,决定了固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

(研讨拓展话题:为什么一个小石子会下沉,而一艘巨大的轮船却能浮在水面上?展示轮船图片。)

这个教学环节的设计目的是为了让学生突破认识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这个知识点。探究活动分了2个部分进行。首先进行对问题的进行初步探究,发现沉和浮的不同情况,进行思考探究。然后思考问题,教师和学生共同讨论。针对学生对问题的不同思考,出现的不同答案。学生可能会想到材料会影响,但是固体的形状这难点可能考虑不到。然后教师进行第二部分的实验,引导学生对固体形状的思考。学生通过第二个活动就能进一步认识固体的沉浮现象。在教学互动中面对难点,教师可以将教学知识点解刨开,分成几个部分来进行活动认识。这些活动必须是有一定知识内容联系的。这些活动在逻辑关系上可以是渐进的,逐渐深化的,也可平行的,相关的。在这些活动中,学生通过眼睛观察,动手实践,强化对知识点的记忆。通过自己思考,同学讨论,争辩等,深化对知识点的理解。加上教师对知识点的总结,学生就能建立起一个完整的知识结构,而且这知识在学生的脑海不仅仅是一个概念,而是一个有画面的、有声音、有情绪的动态“生长”过程。良好的教学动态活动环节可以帮助学生逐步认识知识点,体验科学研究历程,丰富情感体验,实现学生科学素养的生长。

我们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以实现课堂目标最大化为原则,创造以活动为主要形式的课堂结构。这些活动中我们将课本知识点设计出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有思维碰撞的探究活动。不只是亲生经历,更是一种情感体验,一种个体的生长。希望这样的活动能逐渐推进学生对世界认识,还能开拓学生的视野和启发学生多样化思考问题的方式,让儿童在教学活动中体验探究事物的意境,获得真实难忘的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