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就不能把封闭的教材当成唯一的课程资源,教师、学生和开放的教学环境也是课程的重要资源。更具挑战的是教师不再是教教材。在课程资源日益广泛化的今天,学科的教学内容应如何开放呢?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学生年龄的增长,初中生的自我意识和独立性不断增强。在初中阶段,帮助学生树立责任意识和积极的生活态度,对学生的健康成长越来越具有基础性作用,这就必然要求学科素养的培养必须由课内扩展到课外。新课程更多地强调人文思想,把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作为课程建构的基础,以主题模块的方式,尽可能地给学生呈现真实的开放的世界,帮助学生走进社会,迎接挑战,规划人生。

新课标在教学建议部分将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归纳为六个方面:

(1)学生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

(2)学生已有的生活阅历和经验;

(3)学生关注的话题;

(4)学生生活中存在的问题;

(5)社会生活的要求和规范;

(6)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这六个方面明显地淡化了知识和政治色彩,突出了学生在生活中真实的情感体验和行为表现。

其他学科也淡化了知识体系和学科界限,突出学生的社会实践和生活体验,将学生的现实生活经验和科技经济发展的鲜活素材纳入课堂教学内容。各学科在教学内容上的一个共性要求就是开放课堂,走向学生的真实生活。各学科逐步推行或引入开卷考试和开放性试题也是要求开放课堂教学内容的一个明确的导向。因此,新的课堂教学必须开放教学内容,把教材看作教学的引子,紧扣课标,走出教材,融入广阔的现实生活,从真实的生活情境中选取紧贴课标的学生感兴趣的话题,与教学目标自然融合,与学生自然链接、平等对话,使教学内容呈现出学生生活主题模式,凸现出探究性学习和实践第一的新课程核心理念,帮助学生通过在生活情境中探究学习,形成宽广而深厚的学科素养,从而顺利实现社会化,为学生创造有价值的人生奠定基础。

以学论教,教为了促进学是现代课堂教学评价的核心思想。这里的学一是指学生能否学得轻松,学得自主,主要指课堂教学的情绪状态、交往状态;二是指学生是不是会学,有没有学会,主要是指课堂教学的思维状态、学科素养目标的达成状态。这里的论教,主要是用以上所指的课堂教学的四大状态来评价课堂教学效果。没有情绪状态、交往状态,容易形成课堂教学中的泡沫现象——表面繁荣。四大状态的协调统一,才是高效优质的课堂。

追求高效优质的课堂教学过程是新课程的基本目标。追求学科素养目标的课堂教学,应该坚持正确价值观念的引导与启发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实践相统一的教学过程理念,通过设置或模拟现实的生活情境,以问题为中心,引发学生积极思考,鼓励学生在现实矛盾的冲突中运用现有的学科素养主动探究、自主感悟和体验,在探究与实践的过程中对信息知识进行查阅、存储、提取、分析、整合与表达,将课堂引导意图转化为学生活动的内在需求和自主表现,强化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学生不仅要熟悉并经常参与常见的活动,而且要会结合实际条件创造性地设计并组织活动,能在活动的开展中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展现学科素养。即使是抓知识,也不应再是传统的知识教学,而是立足于能力,用能力统率知识,运用适宜的方法,以知识为裁体,通过一定的学习过程或活动过程去培养能力,在能力的培养过程中去熟悉知识,处理好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科素养培养中的关系。

深入才能浅出,厚积才能薄发,这是任何学习活动都必须遵循的基本规律。但一定要明确:深入、厚积强调知识是前提,浅出、薄发强调能力是目的。要达到培养能力的目的,就必须注意过程,淡化结果,那种一板一眼地死扣知识的纯知识性、重复性的讲解和练习越来越显出其落后性,因为它培养的是死板的不健全的学科素养。

新课改给广大教师提供了展现才能的良好平台,作为长期从事传统教学的我们,更应大胆地解放思想,批判地对待传统教学,积极地接受新生事物,绝不能墨守成规,抱残守缺,也不能因噎废食,要真正地走进新课程,在新世纪的教育教学舞台上大显身手,展现新的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