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我曾想过这样设计:先复习一下比例尺的意义,然后课件出示课本的信息窗,让学生根据信息提出问题,如:从济南到青岛有多远?需几小时到达?然后重点探索如何根据图上距离和比例尺求出实际距离。但根据以往的经验,学生对根据数学信息提问题这个环节似乎兴趣不是很大,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呢?我灵机一动,对信息窗做了一下修改。

课一开始,我问:同学们,你们到过济南动物园吗?如果我们要从学校出发去济南,其自行车以每分钟250米的速度行驶,你知道路上需要几分钟吗?

这时,学生纷纷发言: 这怎么行?必须知道济南和学校两地之间的路程啊!接着,我出示了自制的地图(比例尺是1:500000,图上距离是2厘米),问学生:根据现有的资料,你能算出这两地的距离吗?学生兴致很高,找到的思路很多。

思路一:比例尺1:500000可以理解为图上一厘米代表实际500000厘米,因此图上2厘米实际就是2×500000=1000000厘米=10千米

思路二:因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因此实际距离=图上距离÷比例尺,也就是说,2÷1/500000=1000000厘米=10千米。

另外,在设未知数时要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要设成厘2米为单位,最后为什么要注意化成更大一些的单位,如米、千米。

本节课的知识比较零散,还涉及到如线段比例尺的类型,放大比例尺应注意的问题等,本节课没能全部解决,但我觉得本节课的方法思路学生明白透彻了,也为其它类型的题打好了基础。重要的是,本节课中,学生体会到了用不同的思路来解决问题,那么在出现线段比例尺的时候,学生就不会生搬硬套的用公式来解决了。

这节课,学生兴趣浓厚,学得积极主动。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认为成功的关键是把生活中的鲜活题材引入到数学课堂上,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示激情、智慧与个性的大舞台,让他们在实践活动中获得多方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