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分析:

《矛盾》是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一个楚国人同时夸耀自己的矛和盾,因为互相抵触而不能自圆其说,落下被世人笑话的悲剧,告诫人们说话办事要实事求是,不要言过其实,自相矛盾。

设计理念:

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本课教学设计力求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揣摩和感悟,突现文本的扎实解读;力求在真实的质疑探究中,逐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力求创设适宜的学习情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乐于创新等能力;力求在朴实的教学流程中,灵活体现“情境探疑”教学模式的主旨,最终较好地落实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文言文词义、句义,能讲述寓言故事。

(3)理解寓言告诉人们的深刻道理。

2. 引导学生读悟结合,指导自主、合作学习,引领学生在探究中思考与发现,注重个性化阅读,理解故事内容,进而理解寓言告诉人们的深刻道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

引导学生体会寓意,懂得说话办事要实事求是,不要言过其实,自相矛盾的道理。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重点句子的意思。

教学难点:

理解寓言故事,熟读成诵,明白道理。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谜语导入。

1.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猜谜语吗?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几幅画,请大家根据每幅画面的内容猜一成语,先看第一幅,这个成语是?(真是脱口而出)第二幅(正确)。第三幅(真棒)。第四幅(正确)

师:认真观察这四个成语,你会发现他们都属于哪种类型的成语?(生:都是寓言故事的成语)

2.想一想,你还知道哪些寓言故事?指名回答。

生:掩耳盗铃、揠苗助长、滥竽充数等。

3.师:你们知道可真不少。同学们,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在波澜壮阔的文化长河中,寓言故事是不可或缺的一朵浪花。他内容短小精悍,却蕴含了深刻的道理,千百年来一直被人们所喜爱。今天我们再学习一则寓言故事《矛盾》。(板书课题)

二、学习课文。

(一)初读课文。

1.认识矛、盾。

师:谁知道矛和盾是什么东西?

生:矛和盾都是古代打仗时用的兵器。

师:(出示课件)这个是(生:矛)这个是?(生:盾)矛的顶端很锐利,用铁或金属制成,所以它是用来进攻的。大家看这些盾漂亮吗?(生:漂亮)它们不仅外形美观颜色漂亮,而且款式多样。看它的形状就知道它是用来防御的。矛和盾一攻一守,它们是一对相克的兵器。这两种兵器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到两千多年前的集市上一看究竟吧!打开课本。

2.师: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可见读在学习中的重要性。学习文言文第一难点就是读通课文。(板书:读通)下面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课件出示)。

一句一句地读,读准字音,特别要注意本课生字的读音。

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现在开始。

3.指名读,生评。(谁愿意读给大家听。其他同学认真听,然后从这两方面对他的读进行评价。)

4.师:在古代读书是一件非常惬意的事,一卷在手,书声朗朗,让我们听听这篇课文应该怎样读。

生听范读。

师:是不是很有韵味。谁愿意再来试着读一下。(指名读,再评价)齐读。

(二)、读懂课文。

1.师:读通课文是前提,更重要的是读懂(板书:读懂)

2.回顾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师:回顾第一篇文言文的学习,你有什么好的方法可以推荐给大家。

生:借助注释一句一句读,想想每句话的意思。

生:联系上下文理解,大胆猜读。

3.自学课文。

师:这两种都是我们学习文言文不可或缺的好方法。下面我们以4人以小组进行合作学习。把你们对重点词语的理解写下来。

4.反馈自学结果。

(1)、师:谁读懂了前两句话:人有鬻矛与盾者。誉其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师:先说说你们组对重点词语的理解。

生:我们小组认为第一个“鬻”字是“卖”的意思。“者”是“的人”的意思。第二个“誉”是“称赞”的意思。“其”是“他的”意思。“坚”是“坚固”的意思。“之”的意思我们不理解。

师:你们是用什么方法知道的?

生:鬻和誉、坚、陷是对照注释知道的。其他的是联系上下文猜读的。

师:你们组真会学习。之是虚词,在这里没有实际意思,不用解释。谁能连起来说说这两句话的意思。(指名说)

师:哪句话是夸盾的?(指名说)想想这个楚人在夸盾时他会以什么样的语气来夸?(生:夸耀的语气)那么我们在读这句话时应该以夸耀的语气来读,谁愿一试。(指名读)

师:像不像一位初出茅庐的小商人,这样夸能把盾卖出去吗?谁再来试一试。(指名读)真是一位优秀的商人,相信你的盾很快就会卖完。

(2)、谁读懂了第三句话:俄尔,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物无不陷也。”

师:同样先说说对重点词语的理解。(指名说)

生:俄尔是一会儿的意思。曰是说的意思。吾是我的意思。陷是攻破的意思。

师:其他组同意吗?你能完整地说说这句话的意思吗?(指名说)

师:哪句话是夸矛的?(生:吾矛之利,物无不陷也。)盾夸完了矛也要好好夸夸,否则只卖出盾,矛卖不出去怎么行呢?谁愿意来夸矛?(指名读)

师:不错,谁能带上动作表情再来读读。(再指名读)好锐利的矛呀!这个楚人可真会夸,什么东西经他这么一夸,就变成天下第一了,让我们回过头再来看看他是怎么夸的。

课件出示:誉其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吾矛之利,物无不陷也。

师:第一句话中有一个否定词“莫”,说明这是一个否定句,而恰恰是这个否定句表现出了盾的坚固。大家品一下是不是这样。第二句中有两个否定词“无”、“不”,说明这是一个双重否定句,我们知道双重否定句表肯定,这样就加强了夸的语气。可见这个楚人真是用心良苦。他的煞费苦心没有白费,经他这么一夸,我是既想买矛又想买盾,要不我把这两样都买了吧!同学们说可以吗?(生:不能买)看来有人读懂了最后一段。

(3)、出示:人应之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师:哪个小组来汇报。(指名说)

生:我们组认为“之”是“他”的意思。“以”是“用”的意思。“子”是“你”的意思。第二个“之”是“的”的意思。“何如”是“怎么样”的意思。“其人”是“这个人”的意思。“弗能”是“不能”的意思。“应”是“回答”的意思。

师:这两句的意思是?(指名说)

师:我不明白他为什么回答不上来呢?用他的矛刺他的盾,如果盾被戳穿了,那他哪句话就是假的。(生: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如果没有戳穿,那他哪句的话是假的,(生:吾矛之利,物无不陷也)所以他回答不上来。(课件出示)

师:真是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呀!难怪回答不上来,原来他的话自相矛盾。幸好没买,否则就上当了。好睿智的旁观者,一下就听出了他话中的破绽,那么他会以怎样的语气来问呢?

生:讽刺的语气。

生‚:嘲笑的语气。

师:这个人回答不上来,他会是怎样的表情?

生:尴尬。 生‚:羞愧。

师:谁愿意试着读一下,读出其中的味道(指名读)。

师:听了大家的回答,老师相信你们已经真正读懂了课文。

三、明理。

师:这就是那个楚人,看他多尴尬呀!(课件出示)如果人们渐渐散去以后,你会走上前去对他说些什么?(课件出示)

生:我会对他说:你同时夸矛和盾是不行的,它们相互抵触,你怎么能回答上来呢?

生:我会对他说:你以后说话不能前后矛盾,要实事求是,就不会这样被人嘲笑了。

师:你从中明白了什么道理?(板书:明理)

生:我们说话做事都不能前后矛盾,否则会闹笑话。

生:做人要实事求是,不能夸大其词。

师:自相矛盾这个成语正是出自于此,后人用自相矛盾这个成语比喻说话做事互相抵触,脱离地夸大某种东西的用处,往往会闹出笑话来。

四、拓展延伸。

你已经帮他找到了问题的所在,以后他会怎么卖矛和盾呢?

五、熟读成诵。

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分角色朗读。

3.熟读成诵。

师:读了这么多遍,能背下来吗?(板书:熟读成诵)

六、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矛盾》这篇课文,认识了一个说话自相矛盾的,结果闹出笑话的人,领略了文言文寓言故事寥寥数语,便能传情达意的独特魅力,明白了一个深刻的道理。老师给大家留两个作业。

七、作业。

1.续写《矛盾》。

2.学以致用:用今天学到的方法,自学寓言《刻舟求剑》。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板书设计:

矛 盾

盾 坚

前后矛盾

矛 利

读通——读懂——明理——

读情——熟读成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