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周密地预设,才能从容不迫地面对学生,才能胸有成竹地进行对话,也才有肯可能收获许多预约的精彩。但在上课前,我们不可能将教学的每一个细节都考虑得如此细密周详,不可能都能“预设到”。 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常常会有意无意地跳出我们课前预设的规范化框架,给我们以毫无准备的意外。面对意外,教师不应固守预设,而应尊重课堂上的实际情况,力求在对话中生成对话,这是新理念指导下教师应有的情怀。教师应把学生当作“知识源”,而非知识的容器。惟有如此,师生之间的对话才是活泼的、深入的、有效的、充满活力的。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仅是教学或实验上的技能问题,而提出问题,却需要创造力和想象力。”教师在教学中应十分注重学生探究、质疑的能力。有的教师在课堂上,不希望学生提问,害怕学生所提的问题自己事先没准备到,回答不上来,脸面上过不去,或者担心学生提问影响自己的教学计划,往往不让学生多提问。要么采用“满堂灌”的方式,教师从头讲到尾,要么教师根据自己的“经验”,在教学中设计一些浅显的问题让学生回答,学生回答稍有偏差,教师就立即给学生直接或间接的暗示,在这样的课堂上,教师是课堂的主角,学生被老师牵着鼻子走,按老师的提问学习,自主地思考问题的范围和空间很小,就更不用说探究了。

我觉得在课堂上,应该让学生主动地学习,教师要把提出问题的权利交给学生。如:在教学《丑小鸭》一课时,学生提出的问题与我设想的问题完全不同。很显然,学生提出的这些问题,就是他们学习课文的兴趣所在,如果老师不理会他们的问题,依旧按照自己设计的思路去走,就会使学生失去学习、探究的兴趣,也会使提问环节形同虚设,肯定收不到好的教学效果。于是,在教学中我及时地调整教学设计,在探究“天鹅蛋怎么会在鸭妈妈的窝里”这个问题时,我肯定了学生们的想法都很有道理,并适时地告诉他们:天鹅是一种候鸟,和大雁一样,每年都要飞往南方过冬,他们都是集体一起活动的,天鹅妈妈必须和队伍一起走,不能掉队,也许就这样留下了天鹅蛋。这样,不但使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还向学生潜移默化地渗透了个人要服从集体的意识。以学生为主体,适时地改变了教学思路,既增强了教师自身驾驭课堂、驾驭教材的能力和应变能力,也使学生在这个“变”的过程中,更积极地参与学习,更主动地进行探究。让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使学生在探究中获得多方面的满足和发展,也使教师的劳动闪现出创造的光辉和人生的魅力。

上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