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们费尽心思为宝宝做好各种营养美食,可是“狡猾的”食物营养才不会“乖乖地”等在饭桌上,它们会寻求各种可能机会悄悄流走。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营养的逃跑路线:

1、淘米遍数多,营养损失大

所谓淘,就是洗了又洗的意思:少则两三遍,多则四五回,以妈妈们爱清洁的程度不等来决定淘的次数。

然而不幸的是,米淘两遍,B族维生素就开始流失了。超过两遍,则 各种营养成分都开始逐渐流失。

建议:淘米次数不要过多,一般用清水淘洗两遍即可,不要使劲揉搓。对于存放过久的米,则多淘洗几遍为好。米的吸水率在浸泡两小时后最大,所以,先将米浸泡两小时,然后再煮饭为好。米浸泡后煮饭,不但时间可节省40%,米中的维生素B5损失也较少。

有些妈妈喜欢给宝宝吃捞饭,即将米饭煮至半熟时,将米捞出蒸熟,而把米汤弃之不食,这样的做法是不科学的。如做捞饭,米汤也应当饮用,因为很多营养成分都在米汤中。

2、除了玉米面,煮粥别放碱

煮饭、煮粥、煮豆、炒菜,都不宜放碱,因为碱容易加速维生素C及维生素B族的破坏。维生素B1、B2本来就怕热,加了碱后更怕热,温度稍高更容易被破坏。

建议:玉米中所含有的结合型烟酸不易被人体吸收。如果在做玉米粥、蒸窝头、贴玉米饼时,在玉米面中加点小苏打,则用玉米面制作出的食品不但色、香、味俱佳,而且结合型烟酸易被人体吸收、利用。

3、切菜少使刀,尽量用手撕

建议:蔬菜宜先洗后切,否则会使水溶性的维生素及矿物质受到损失。切菜时一般不宜太碎,能用手撕的就用手撕,尽量少用刀,因为铁会加速维生素C的氧化。炒菜时要急火快炒,避免长时间炖煮,而且要盖好锅盖,防止溶于水的维生素随蒸气跑掉。炒菜时应尽量少加水。炖菜时适当加点醋,既可调味,又可保护维生素C少受损失。做肉菜时适当加一点淀粉,既可减少营养素的流失,又可改善口感。

4、果汁营养少,不如水果好

当水果压榨成果汁后,果肉和膜被去除了。在这个过程中,维生素C也大大减少了。如果这种水果(比如苹果)本身含有的维生素就不多,在这个过程中,维生素几乎被去除得一干二净,

建议:1、采用打碎机加工果汁,可保留果肉和膜。

2、瓶装果汁一旦被打开,就开始丧失营养,所以在冰箱里不要储存得太久。用柑橘、柚子、菠萝等制作的无菌果汁,营养成分可以保存7?10天。其它低酸性的果汁,像苹果、葡萄,在打开后能保存一周。如果你买的是未经高

温消毒的果汁,即使你没有打开,一周内也一定要喝掉。

5、鸡蛋营养多,最好煮着吃

就营养的吸收和消化率来讲,煮蛋为100%,炒蛋为97%,煎炸为81.1%,开水、牛奶冲蛋为92.5%,生吃为30~50%。由此来说,煮鸡蛋是最佳的吃法,但要注意细嚼慢咽,否则会影响吸收和消化。

建议:对宝宝来说,还是蒸蛋羹、蛋花汤最适合,因为这两种做法能使蛋白质分解,容易被宝宝消化吸收。

6、煲汤时间长,营养跑得快

一些妈妈认为汤煲的时间越长越好,宝宝更容易消化。实际上,这是不科学的。维生素C、B、氨基酸等极有营养的成分有一个共同的弱点就是“怕热”,在80℃以上就会损失掉,因此,煲汤时长时间的文火会将这些营养成分破坏,而蒸发掉的却正是精华。

7、冷冻常反复,其实很错误

食物都有保鲜期,最多保存3个月。以鱼为例,有研究表明,放在零下18℃保存3个月,鱼所含营养素的损失非常明显,尤其是维生素A和维生素E,大概会损失20~30%。蔬菜、水果也应该现买现吃,每放置一天所含维生素就会减少。因此,趁着食物还新鲜就赶紧给宝宝吃,别等到没有了营养再吃。

很多妈妈将一大块冻肉化冻后,将切剩下的肉重又放入冰箱冷冻,认为这样还可以长时间保鲜。其实,这是一个错误的做法。有研究表明,反复冷冻的鱼和肉会导致营养物质的流失和影响口味。此外,一般保鲜应“速冻缓化”,即快速冷冻缓慢化冻。有时为了加快化冻速度,妈妈还会用热水冲洗冻肉,这样做也是不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