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发病原因

引起新生儿休克的病因主要为:

1. 感染性(败血症、重症肺炎、宫内或生后病毒感染。 ;

2. 心源性(泵衰竭、心肌炎、心肌病、心脏功能或静脉回流障碍,如张力性气胸;某些先天性心脏病,如持续肺动脉高压和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低血糖、低血钙致代谢性心肌损害等) ;

(1)缺氧性心肌损害:窒息、肺炎、呼吸窘迫、呼吸暂停。

(2)代谢性心肌损害:低血糖、低血钙等。

(3)严重心律失常:阵发性室上性或室性心动过速、严重心脏传导阻滞。

(4)先天性心脏病。

(5)新生儿持续肺动脉高压。

(6)低体温与硬肿症。

3. 低血容量性(失血性:早产儿脑室内出血、失血性贫血,胎儿2胎盘输血、胎儿2母体输血、双胎之间胎儿2胎儿输血、肺出血及新生儿自然出血症等,脱水性) ;

(1)产时失血:前置胎盘、胎盘破裂、胎盘早剥、脐带撕裂,胎儿-胎盘、胎儿-母亲、胎儿-胎儿间输血等。

(2)新生儿期出血:颅内出血、肺出血、胃肠道出血、肾上腺出血、腹腔内脏破裂。

(3)脱水:呕吐、腹泻、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光疗时不显性失水、捂热综合征等。

4. 窒息性等。近年来由于新生儿重症败血症的发病逐渐减少,窒息缺氧引起的休克相对增多。国外报道,生后3 d内发生的休克,约50%由围生期窒息缺氧引起。由寒冷损伤引起的低体温、寒冷损伤综合征,是我国北方地区新生儿休克重要病因之一。新生儿在失血、腹泻、呕吐所致脱水时,易发生休克,此类患儿虽住院者不多,但休克发生率较高。

2.低血容量性休克 各种原因引起的失血、腹泻及呕吐引起的脱水。低血容量性休克虽占住院人数不多,但休克发生率高,应引起重视。

(二)发病机制

虽然引起新生儿休克的病因不同,但有效灌流量减少是多数休克发生的共同基础,各种病因一般通过血容量降低、血管床容量增加及心泵功能障碍3个环节影响组织有效灌流量。多种病因引起休克的发病机制 见图1。早产儿休克以缺氧缺血和失血引起最常见。

新生儿休克是由多种原因引起急性微循环功能不全导致重要生命器官灌注不足及多脏器功能障碍。引起微循环功能不全的病因中低血容量性休克、心源性休克、窒息性休克的发生机制都比较明确,正如前述,感染性休克的发生机制比较复杂,研究也比较多,简述如下:

1.微循环障碍 在严重感染后细菌或其他致病微生物及其产生的毒素作用于机体引起微循环障碍。一般分为代偿期和失代偿期。

(1)代偿期:此期为休克的代偿阶段,又称微循环痉挛期,在细菌及其毒素的作用下,机体交感神经系统兴奋,血管收缩。由于心、脑的血管中交感神经分布较少,血管不收缩,而皮肤及腹腔内脏的血管均收缩,使其血循环量减少,以保证心、脑等重要脏器的血液供应。由于肾血管收缩,肾血流量减少,刺激肾小球旁细胞释放肾素入血,将血浆中的血管紧张素原转变为血管紧张素Ⅰ,再经转换酶转变为血管紧张素Ⅱ、血管紧张素Ⅱ具有强烈的收缩血管作用,休克时其浓度增加,是休克时维持血压和重要脏器血液供应的重要代偿机制,起到暂时维持生命的作用。

下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