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语交际是新课程实施以来的一种新课型,尽管在语文课堂上已经实施了三年多,但很多老师对它还是一知半解,有的还站在它的边缘或浅表,还未深入其内核,未识得其真容。无论是认识层面还是课堂操作层面,还存在许多误区,不得要领的现象还相当普遍。

【误区一】

认识上存在偏差,口语交际处于单项活动,缺乏交互性。

〖案例〗

一位老师正在执教一年级口语交际《借铅笔》。“同学们,图上画了哪两个小动物呀?”“小猴和熊猫。”“两个动物之间发生了一件什么事?”“小猴向熊猫借铅笔。”“小猴会说些什么?”“熊猫又会说些什么?”……就这样,老师在抛出一个又一个的问题,学生们就图说图,似隔靴搔痒,与己无关,一个个神情淡漠,兴味索然。

〖思考与对策〗

引领学生入情入境,实现多重互动。

很显然,这位老师对什么是口语交际课,口语交际如何在课堂上进行操作还不甚了了,仍然把口语交际课当作看图说话课上。这样的情况在现实教学中并不鲜见。

口语交际课与说话课最本质的区别是突出语言的交际功能,是听说双方互动的过程,“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要在双向互动的语言实践中进行”。由此可见,“双向互动”在口语交际训练中占有何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特别要强调的是,师生之间的互动,决不是像上述案例中的教师问、学生答的问答式互动,而应该是教师在深入研读教材的基础上,依据文本话题,想方设法创设多种情境,使学生在多样的、符合生活实际的情境中,唤起他们对生活的体验,激发起浓厚的交际兴趣,积极地参与到融情境性、生动性、实践性于一体的师生、生生的双边或多边的交际活动中,通过这样的活动,不断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提高交际素养。为了使口语交际内容更具有直观性或启发性,教材为每一次的口语交际都配有精美的插图,我们切不可“一叶障目”,将口语交际异化为看图说话的训练。比如教材《借铅笔》,只不过是个“例子”、“引子”,以此来训练学生在向别人借东西时,双方如何进行准确、得体的应对和表达。教学时,千万不能上成看图说话课,而应该引导学生进行角色体验,以“小猴”、“熊猫”的身份直接进行师与生、生与生之间的互动对话,还可以此拓展、创设多种情境,模拟多种身份、设计多回合序列性的活动,从单一到综合、从浅易到复杂,在一步一步逐渐深入的互动中,让学生由交际得比较简单、表面到交际得比较丰富、深入,最终练就在双边、多边互动多变的交际条件下的灵活应对能力。比如有一位老师在执教四年级《学会安慰》一课时,深入研读教材,结合班内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精心创设了考试失手、竞选失利、亲人不和等多个交际情境。真实、具体的情景,唤起了学生对生活的体验,激发了学生交际的兴趣和欲望,同学们沉浸在具体的情境中,想别人之所想、急别人之所急,用准确、得体、婉转的语言安慰他人。更可贵的是,执教者能巧妙地抓住一个个典型情境,层层深入,让学生们变换身份、变换角色,恰到好处地安慰他人,恰如其分地进行口语表达,构建了一个多维度的口语交际平台。

下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