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拉吉利认为:“美在于和谐,和谐在于对立的统一。”何谓和谐教学?和谐教学就是在愉悦的课堂教学中,教学过程呈现出协调、配合与多样性的统一,使学生自觉、积极地进入学习的状态中,从而使兴趣得以提高,潜能得以发挥,能力得到锻炼,个性得以优化,追求更大的教学效率与教学效益。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就必须构建师生都满意的课堂——和谐教学。根据小学数学教学的特点与小学生年龄的特征,我认为构建小学数学课堂和谐教学主要体现一个“合” 字。也就是说小学数学课堂教与学的过程始终处于一种协调平衡的整合状态。

一、和谐教学追求生活化与数学化的结合

课堂教学数学化表现为在“学什么、教什么”的问题上,强调具体的结论性知识的累积与获取;在“怎样学、怎样教”的问题上,按照数学特点与教学的基本规律使学生建立数学的“基本模型”。这种结论性知识的累积与获取我们认为必须在学生熟知的环境中进行;这种数学的“基本模型”的建立需要在学生亲历生活感受、发现问题、实践体验、探究问题、建构认识的过程中实现。建构主义认为,在生活化中学习,有利于意义建构。因为教学生活化是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情景(背景)之中,学生利用自己的已有经验来内化新知识、新理论,从而激发出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同时将学习转化为学生作为生活主体的内在需要。所以,和谐的课堂追求“数学化”与“生活化”结合起来。

如:《认识乘法》教学中,教师在上课一开始,出示了一个教室学生学习的精彩画面。教师让学生观察画面并提问:图上有几个同学?你是怎么知道的?(一个一个地数、一桌一桌地数、一行一行地数、一排一排地数),接着引导学生2人2人地数,5人5人地数、6人6人地数。这样,学生就能在问题情境中有效地捕捉数学信息,初步感知“几个几”的生活现象,为接下来学习乘法作好必要的准备。

这一结合,让学生在熟悉的、轻松的、愉悦的生活情境中,无拘无束地交流思想、表达感情,实现主动地学习数学。这里需值得一提的是,我们不应将“学校数学”向“日常数学”简单回归。如果将数学化与生活化的关系作如下设定:“寻找生活问题----- 转化数学问题-----建立数学模型-----解决数学问题------处理生活问题。”那对于第二个“数学问题”应有效把握──当学生初步建立了数学模型之后,不应过早地让学生去面对复杂的生活情境,过早地去处理具体的生活问题。应该首先让学生解决一些相应的数学问题,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相应技能,然后再运用相关知识和技能处理简单的实际问题。

下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