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学期我们小(1)班来了一个特殊的小男孩——唐昊宇。孩子长得虎头虎脑,挺招人喜欢的,可是他只会说一些极简单的单词:“是”、“晓得”,听不懂普通话,连你、我、他都分不清,讲话含糊、发音也不清楚,有时就整天耷拉着脑袋,另外他的思维能力也很低下,缺乏概括能力,总之给老师的印象就是这孩子性格比较孤僻,无论做什么事都没有信心,喜欢独自一个人玩。

开学第二周的星期一,小朋友吃完点心后,我开始点名活动。当我点到“唐昊宇”,他一点反映也没有。我走过去用方言对他说:“唐昊宇,老师叫你,你要说‘到’,知道吗?”他忽闪着大眼睛,似懂非懂地点点头。于是我再次喊他“唐昊宇”,他跟着我说“唐昊宇”,我对他说:“老师叫‘唐昊宇’,你不要说‘唐昊宇’,就说‘到’就行了。”如此练习了几遍,还是这样,他索性倔强地低下头不开口了。我觉得这样不是办法,只得作罢。通过与其家长的联系、了解后,我认为该幼儿言语表达障碍并不是与生俱来的,有其一定的原因。

1、缺乏语言发展的准备期。

据他奶奶介绍,孩子从小就由奶奶带,爸爸、妈妈工作很忙早出晚归,奶奶为了生计开了一家小店,很少与他进行语言的交流,孩子常常一个人独自在家玩或看电视,他整天生活在那个狭小的世界里,长此以往,形成了一种自我封闭,缺乏与外界交流的机会,

2、错过了言语发展的准备期。

三岁左右是孩子言语发展的关键期,由于他家住在我镇的最北面的一个村,同龄的幼儿都上学了,而这孩子由于经济的原因,没有上幼儿园,缺乏孩子交往的可能性,也就是缺少了语言沟通,使孩子的语言环境更差了。

知其原因后,接下来的一段时间,每天点名我就提醒他听其他幼儿是怎么说的,请他跟小朋友学说“到”。这样持续了几周,第五周的一天早上的点名活动时,我喊“唐昊宇”,他轻轻地应了一声“到”,我非常高兴,及时的表扬了他,他显得很开心。

新《纲要》指出:“创造一个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语言能力是在运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发展幼儿语言的关键是创设一个使他们想说、敢说、有机会说并能得到积极应答的环境。”为了给该幼儿提高良好的语言环境,丰富的语言刺激,潜移默化地提高他的语言能力。我采取了以下方法:

1、 在园尽量多与他交流。

幼儿在园每天都要学习、游戏、进餐、睡觉、入厕、喝水,散步……在他们的一日生活中,离不开老师的陪伴,我就尽量与他进行语言交往,如问他:“家里有些什么人?他们叫什么名字?”或“星期天做了些什么事情?到哪里去玩了?”等问题,并及时纠正错误的发音和句子。这些发生在一日生活中的交往情景,为我对孩子进行语言交往指导提供了途径。一段时间以后,我发现他的口语表达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

下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