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具有高度抽象性和逻辑性,对于的孩子来说,如果只是重视性知识的教授,那么很容易导致教学的枯燥无味,影响教育质量,根据《幼儿园工作规程》的精神,以及幼儿心理发展的特点,在幼儿园教学中应该以培养幼儿学习兴趣为主,促进幼儿的智力发展。

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那么,作为人的一种基本的情绪状态,人类的一种“自主性”功能,一种由外界刺激引起的反应,在数学教育过程中更应该引起重视,把它作为桥梁引导幼儿由被动的学习转向主动,自觉的学习。

要培养幼儿的对数学活动的兴趣,激发策略的巧妙运用将直接地影响幼儿参与数学活动的积极性。我们认为数学教育活动中的激发策略有以下几种:

一、 游戏形式激发兴趣的策略。

无可否认,游戏是幼儿最欢迎的活动,如果把理性的数学知识结合到游戏当中,就能够有效地激发幼儿参与的热情。例如:“美少女买汉堡包”一学具,教师让孩子扮演面包店小店员,然后根据“美少女”送来的货单为“美少女”们准备汉堡包,或是两个两个一盒的要50个,或是五个五个一盒的要90,孩子玩得非常高兴,孩子们也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两个两个数,五个五个数等群数的方法。

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运用以游戏激发兴趣的策略时,所选用的游戏应该适合幼儿年龄特点。

年龄小的,应该以直观的,带有情节性的,幼儿能代入角色的游戏为主,例如:“送小动物回家”,“停车场”等活动,而对年龄磊的幼儿,则应该选用一些有挑战性的,抽象的,有更多发挥余地的游戏为主。例如:我在大班下学期经和孩子们玩一个“口算比赛”的游戏,规则就是:由一个孩子出题,其他孩子算出算式的结果就马上抢答,回答又快又准确的孩子就当出题目的领袖。孩子们对游戏很感兴趣,就是自由活动也三五成群地组织玩这个游戏。

二、 学具和材料为激发兴趣的策略

学具和材料本身具有暗示性,能够激引幼儿操作的兴趣,所以在数学活动中大量使用可操作性材料已经非常普遍,但我们在设计和使用学具的时候,除了要考虑学具的趣味性、美观性以外,更应该考虑如何通过学具挑动幼儿思维的积极性,使幼儿对学具表面形式的兴趣内化,转为动脑筋的兴趣,要做到这一点,我认为要特别注意学具材料的设置是否适合幼儿实际水平。

学具设计难度太大,孩子无法做到,就渐渐对操作失去信心,采用消极,回避的态度对待学习,那么学具再有趣,再漂亮也不会引起孩子操作的兴趣了。而学具设计难度太小,孩子不费吹灰之力就可以解决,这样就无法满足幼儿探求的需要,幼儿对学具操作的兴趣又会消减。因此,教师在设计和投放学具时要重视其操作难度的控制,必要时对学具操作方法适当调整,使幼儿既不会觉得太难,也不会觉得太简单,而经过努力又可以达到要求,这样就能够有效地保持幼儿对数学学具的兴趣了。例如:我在分区活动指导过程中,幼儿池翰超对“找朋友”(学习相邻数)一学个操作感到困难,正要放弃,我上前引导,发现他对数与数之间的关系尚未理解,更别说理解数与数之间的关系了,于是我调整了学具操作的目标和方法,让他根据每个“小朋友”身上的数字数上相应数量的小红花,结果翰超又高高兴兴地操作起来了。由此可见,学具设计是否适合幼儿实际水平对维持幼儿的兴趣有极大的影响。

下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