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文章首先阐述了自然状态下观察的科学概念以及在学校这个空间去自然观察的可行性,然后从观察树木、狗尾草 、植物的叶、蚂蚁、蜗牛、金鱼等常见动植物阐述了“自然状态下的观察”在《动物》《植物》教学中的具体运用实践,最后对校内运用自然观察方法在探究活动中的优势和具体注意事项进行了反思。

【关键词】:自然状态下的观察 校内资源 探究活动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希望儿童能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希望儿童能够珍爱并善待周围环境中的自然事物,逐步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小学科学课程就是要让学生接触生动活泼的生命世界,去田野树林、山川湖泊,看花草树木、虫鱼鸟兽,感受生命的丰富多彩、引人入胜的。发现每一片树叶都不同,每一朵花儿都绚丽。让学生探究有趣的生命现象和生命过程, 感受生命与环境的关系。那么在自然状态下观察是比较有效的方法之一。

自然状态下的观察是科学探究活动的方法,自然状态下的观察是指不对观察对象施加任何影响的观察,它是小学生获取感性认识的重要活动方式。在课堂中我们可以根据教学需要,在教师的组织下由教师分组,在校园内由学生自主的开展探究活动。随着人们开始树立开放的教学观念,教学过程已经不能再局限在教室内部了,教室外才是孩子们学习科学用科学的广阔天地。

教学实践中我发现,自然状态下的观察可以帮助学生有效探究“植物”和“动物”的外部特征,引起学生对动植物变化发生的原因、变化及规律的思考。概括的说,就是从直观的观察校园内的植物和动物,提出疑问甚至可以发现一些规律,比如观察蚂蚁的行为、观看叶脉的形状、思考叶子变化的规律等。

下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