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学者李政道博士曾说:“什么叫‘学问’?是怎样问,就是学会思考问题……我国历来讲究做‘学问’,而我们现在的学校教育往往是‘学答’,学答案固然是很重要的,但学习怎样提出问题和思考问题,应在学习答案的前面。”李教授的这番话说得非常深刻,对我们改进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推进素质教育具重要意义 。

多年来我国的教育一直比较重视基础知识的传授。而现代教育要求学生掌握老师传授的知识,更强调要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动手操作等各种能力,特别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就要求教师教学时,让学生学会问问题,学会独立思考问题。美国一位著名的教授说过这样一句话:“没有问题的学生才是有问题的。”的确,提出问题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前提和基础,可以说善于提出和思考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可以检验一个人是否具有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才能。让学生自读自悟理解课文内容,提出富有个性的问题是语文阅读教学“四反馈”教学实验的主要方法,在自读自悟课文内容中培养学生的自能阅读能力,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是语文阅读教学“四反馈”教学实验的宗旨。如何让学生学会提出问题和思考问题,学会自能阅读呢?在教学实践中,笔者认为教师应从下面三方面入手。

一、学“问”的前提:教师开放教学。

课余教师常谈论的一个话题是:为什么我们的学生上课不爱提问?我以为根源是教师的课堂不够开放,教师的观念没有转变。中国自古以来,教师是“传道授业解惑 ”,为胜任“解惑”,教师显然不能传授暂无定论的知识,而必须给学生传授准确无疑的知识,因此“统一教材”、“教参答案”,对于这样的知识,教师通过苦口婆心的讲授,学生还有什么问题好问?这样的课堂教学只能说教师完成了教学任务,学生只是接受知识的容器,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无从谈起。“ 未来的学校必须把教育的对象变成自己教育自己的主体,受教育的人必须成为教育他自己的人;别人的教育必须成为这个人自己的教育。”使学习者“成为他所获得知识的最高主人。”(选自《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为此,我们的课堂,教师应真正确立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让学生通过阅读学习,提出不懂的问题,教师组织学生讨论问题,点拨学生理解问题,特别要保护偏离教案之问,超出教师现有知识之问。这样才能使学生敢想敢问。如传统教学《草原》第一段,教师常设问:这段话从哪些方面写出草原的美丽?是如何写的?答案是统一的,“从草原的天空、草地、羊群、感受写出草原的美丽。天空是……”这样的方式上课,学生没有发言的积极性,我运用的“四反馈”教学法则让学生自读自悟学习课文。教师设问的则是:这段话你最喜欢哪些词句?为什么?还有什么不懂?这种方式上课,学生个个跃跃欲试,抢着说,争着发问。因为“人的内心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想感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苏霍姆林斯基语)的强烈欲望,这样的教学,教师根本不要愁学生鲜有提问了。

二、学“问”的保证:教师还足时间。

由于长期应试教育的影响,在阅读教学中为了把知识讲透,教师讲解分析往往占去了绝大部分时间。在读文言文的时代,自然逐字逐句大有可讲,到了读白话文课本,就“从逐句讲解发展到讲主题,讲时代背景,讲段落大意,讲词法句法篇法,等等,可是也可以说有一点没有变,就是离不了教师的‘讲’,而且要在讲‘深’,讲 ‘透’,那才好。”“我想,这里头或许有个前提在,就是认为一讲一听之间事情就完成了,象交付一件东西那么便当,我交给你了,你收到了,东西就在你手里了。语文教学乃至其它功课的教学果真是这么一回事吗(叶圣陶语)?”显然不符合培养学生能力的现代教育理念,因此,具体说是受传统教育的影响,考试指挥棒的影响,另外,还受50年代初苏联“文学分析法”的消极影响,重课文内容、情节的面面俱到的分析;把“启发式”误认为一问一答的“问答法”的理论认识等等。于是,语文阅读课老师讲得多,学生读书少、思考少、动笔少的现象至今仍然是习惯成自然,积重难返,“涛声依旧”。要让学生在阅读课上学“问”,教师首先要在确认学生是主人,是学习的主体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解放学生,特别是解放学生的时间,教师应把本该属于学生的时间还给学生,即教师把问的权力还给学生,把讲的机会让给学生,把读的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堂像蜜蜂一样自由自在地采集“花蜜”。为此,我在语文阅读教学中,采用以下模式进行教学:师生共定学习目标----学生围绕目标自学----学生反馈自学的情况----师生讨论学生自学后不懂的问题,教师引导学生再读课文,理解不懂的问题。这样做的目的本质上是在课堂教学中把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自读自悟课文内容,而我的作用只是学生学习目标不明时给予引导,思路混乱时给予开导,态度不正时给予疏导。让学生在课堂上就有充足的时间自学思考,提出有独到之处的问题,更使人惊喜的是通过讨论学生常常能想出比老师更好的解决问题的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例如《我的战友邱少云》学生自学后,提出了作者除担心邱少云会跳起来或叫起来,会不会担心他身下的炸弹爆炸(课文插图邱少云有背弹袋)?再如《飞夺泸定桥》自学后学生提出:敌人为什么抽掉桥板,不炸断铁索桥?经过讨论,再读课文,学生明白了敌人根本不想炸桥,从文中“来吧,你们飞过来吧!”可以看出敌人认为红军过桥是不可能的,所以,不想炸断桥。这些问题及对问题的分析理解都是学生充分自学思考的结晶,是他们创新精神的体现。

三、学“问”的钥匙:教师巧设问题。

使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教师必须提出问题。这问题好像一把金钥匙,开启学生智慧的大门,犹如一根导火索引爆学生的思维,放射出斑烂的光芒,同时为学生提问题树立榜样。显然,这样的问题设计必须具有多维性、思辩性、信息性、趣味性。例如《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师设问:1、现在你是一名导游你会以怎样的路线带游客游览?请画出线路图。2、你将怎样介绍每一处景点?3、现在,你是一位游客,最喜欢那一处景物?为什么?你会向导游提出什么问题?再如《圆明园的毁灭》课尾设问:北京圆明园遗址还在,你认为是重建?还是保留现状?为什么?笔者认为要让学生喜欢提问,学会提问,教师除了以上趣问、巧问外,可设计如下问题问学生,以开阔学生思考的空间,激起学生的发问欲。1、你最喜欢的词句是什么?2、你还有什么不懂?3、对这篇课文你还有什么看法?

当今美国教授最爱说的一句话是:“没有提问,就没有回答,一个好的提问比一个好的回答更有价值!”因此,我们要鼓励学生突破现成课文答案,大胆质疑,要保护学生“求异”的创新火花,教师更要转变观念,开放课堂,更要为人师表,率先垂范,精心设问,逐步教会学生提出问题和思考问题的方法。这样,久而久之,学生就会由“敢于提问”向“善于提问”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也就逐步提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