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学背景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要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投入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养成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素养。为贯彻这一理念,让语文教学与现代互联网资源整合,优化语文课堂教学有着重要的意义。 就本课而言,对于生活在北方的孩子来说,海离他们的生活很遥远,他们从来没有看见过海,更谈不上了解它。所以,诗歌的内容学生理解起来,会有一定的难度。对诗歌所表现出来的美好情境感悟就不会深。而本课中感受课文的语言美,艺术化的语言理解又是教学重难点,为解决这一问题,本课教学中与互联网资源整合,设计这一方案。 二、教材分析

这是一首抒情意味很浓的小诗。课文的内容丰富多彩,作者抓住海的特点, 从海的蓝、 宽、清入手展现自己对大海的神秘向往和热爱,全诗充满了想象和生活的乐趣。课文把海作为一条线索,将海的特点巧妙地串起来,从整体上带出了一个神秘、宽阔、美丽的大海。使学生通过课文生动的描写,感知大海给人带来的乐趣。感受课文的语言美,是编选这篇课文的主要意图,这也是学习本篇课文的重点。课文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抒发了作者对大海的喜爱之情。艺术化的语言,会给学生造成理解上的困难,是教学上的一个难点。

三、学习者分析

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初步的阅读能力,也对祖国的大好河山的向往有了更美好的追求,这篇课文很符合儿童的特点,很富有情趣,学生喜欢读,而且思路比较清晰。由于地处北方,孩子们基本上没有见过真正的海。

四、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比读的方式感受大海的美丽。

2.感受大海的蓝、宽、清,以及小作者对大海的喜爱。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教学,使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诵课文,并感受到大海的美丽。

2.通过对比读的方式感受大海的美丽。

(三)知识与技能

1.通过教学,使学生会认3个生字和会写4个生字。

2.理解一些词语的含义,并且了解一些如焦这样的字。

五、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丰富的想象力。

2.了解各小节内容的基本特点,模仿着练习写一首小诗,激发学习诗歌的兴趣。

六、教学资源

1. 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 音乐《秋日私语》

七、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见过大海吗?生观看大屏幕。

师:有一个和我们年龄差不多的女孩有一天也来到海边看到了美丽的大海,她不仅沉醉其中,而且写下了一首非常优美的诗,这首诗的名字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读海》,(板书课题)而这个小女孩的名字叫做周燊。

师:我们应该怎么理解课题?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教师范读: 学生一边听老师读一边感受诗歌中所描绘的景象

2.检测识字情况

(三)理解课文,随文识字

1.指名读课文,引导学生相互评价。

2.自由读课文,学生汇报读懂了什么。

教师随学生回答板书:蓝 宽 清 其余板画。 A 学习第一小节 指生读第一小节 师出示句子 大海很蓝,蓝得让我感到神秘。 大海很蓝很蓝,蓝得让我感到神秘。 比较大海很蓝和大海很蓝很蓝,哪个词语用得好,说出几个这样的词语 很 很 学习“秘”字。

师:这一小节哪句话是作者亲眼所见,哪句话是作者的想象,这样的写法美吗?(介绍把海鸥当做人是一种拟人的手法。) 谁能用如果„„就„„去写一句话?

师:蓝色的海浪每天一页一页地写着,海鸥一页一页地读着,爱学习的小海浪不知疲倦地读着,可是故事太多了,它读也读不完,于是它对大海妈妈说它会什么了呢? 引导学生到最后诗的最后小节:大海是一本书,海鸥永远读不完„„ 带着你们的感受读第一小节。 指生读、同桌读。 B 自学第二、三小节 学生自学第二小节和第三小节。看自己读懂了哪些内容。

1.自读后,同桌交流都读懂了哪些内容。

2.指生汇报。

3.随学生学生汇报按第一节方法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