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 能运用周长、乘除法等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2. 结合具体情境,感受数学在交通中的应用,获得初步的数学实践活动的经验。

〖教材分析〗

在认真分析了教材和教参之后,我考虑了这么两个方面:

1. “平移”的思考方法和“上楼梯”问题是这一节课的难点,但难点的分布和教材的内容都显得分散、凌乱;

2. 由于教学难点较多,所以第52~53页的教学内容在一个课时内难以完成。

于是,我寻找了一根线,将一些教学片段串联起来,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教学情境。同时移动某些教学内容到下一课时,并将教学内容由易到难,遵循学生正常的思维过程有规律地进行排列。于是,上学歌和上学情境对教学内容的串联首先定了位,并将不属于上学情境的第52页第2小题内容作出移动。

根据课改精神,除了灵活地运用教材,我现在考虑得更多的是怎样备学生:

1. 怎样转换教师的角色,才能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师生平等,让学生更好地发挥其主动性?

2. 学生学生活中的数学,会以多大的兴趣对身边的数学内涵予以延伸?

3.什么样的课堂鼓励对学生学习产生更大的积极作用?

4.小组合作这种学习方式是否可以更好地解决生活中的难题?

〖教学设计〗

(一)活动前:出示卡通人物,引入闯关内容

课一开始,我就故作疑惑,问:“刚才小朋友们很有礼貌地向老师问好。可老师在哪里呀?”从而指出我今天不是老师,而是一位主持人。主持人为同学们带来了五位新朋友,除了教材主要人物小东,其余的就是学生最喜欢的卡通人物小丸子、皮卡丘和机器猫以及与交通标志有关的警察叔叔。学生立刻表现出强烈的兴趣。随后指出我和这五位新朋友是来为××班主持节目的。在我们的节目中,有美丽的动画、有趣的问题,而且答对问题的同学还可以和主持人一样,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头饰。因为个人的回答又代表着小组的荣誉,所以小组成员积极合作,将会成为这一堂课的主要学习方式。这样一来,帮助和被帮助就更加普遍,否则本小组成员戴的头饰就不会最多。在我看来,头饰也成了学生已经回答问题的标志,使我尽量避免重复地让某几个学生回答问题,可以更大程度地面向全体。除了这种以小组为单位的小集体,还有整个班级这一大集体,小组之间既是竞争,也是合作,在整个班级每过一关时,我都设置了令学生心动的奖品。

作为主持人,我开始采访小朋友:你每天是怎样到达学校的?知道汽车每分钟能行多少千米吗?你需要多长时间到达学校呢?知道你家到学校大约有多远吗?告诉我你最好的朋友是谁,知道你和他谁的家离学校近吗?其实这些数学问题,学生并不太留意,我的采访要告诉学生的是:他们上学,有坐车的,有步行的;有住得远的,有住得近的;有走得快的,有走得慢的。原来上学途中充满了数学问题。由此可见,交通和数学密切相关,从而引入课题。

下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