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以为宝宝听不懂

一般人认为1岁的宝宝还不会说话,理解力自然有限,便毫不避忌地当着孩子的面说他的事,以为孩子反正听不懂。千万别小看孩子,孩子能明白的意思比家长想象得要多。不想让孩子听的千万别在他面前说。

1岁的孩子还不能离开成人的贴身照顾,除非睡着。照顾孩子的人简直没有私人时间,这也会造成背着孩子说话的机会有限。很多家庭的夫妇习惯在吃晚餐时交流,谈论白天发生的事,当然说到宝宝这一天干了什么。而且“当事者”往往在场,毫无顾忌。完全想不到,宝宝就在旁边听着呢。对宝宝过低的估计,往往导致在孩子面前议论什么不避开“当事者”在场,实际上,宝宝的理解力比家长想象得要多、要强。

1岁左右的孩子的语言接受能力和表达能力之间有很大差异,孩子能说的词语有限,但能听懂的词语却远远超过会说的,并且能很清楚地理解爸爸妈妈谈话的内客.宝宝听懂复杂谈话的时间,比爸爸妈妈想象的时间要早得多。

大约4个半月,宝宝就能识别自己的名字,谈话中提到孩子的名字,宝宝就会对谈话给以较多的关注,小脑瓜已经知道说的是自己。到14个月,宝宝简直成了识别社交暗示的高手:妈妈生气时,声音就会不由自主地提高,有时还气得全身发抖,呼吸急促;如果妈妈心情愉快,自然呼吸平静,语气温柔,行动舒缓。在察言观色中,宝宝能知道妈妈是高兴还是生气。

换句话说,无论家长说什么,孩子都能发掘到深层的语意。比如在给宝宝换纸尿裤时可能抱怨“哦,臭死了!”但心里想的却是宝宝的可爱,又拉臭臭了,那么,宝宝听到的是很轻快的语气。如果真为此感到气恼,宝宝也会把“气愤”语调联系起来听。

大部分1岁的宝宝能懂得50个左右的词语,一般先是那些发音简单、生活中经常提到的名词,如妈妈、爸爸等。接下来的几个月里能学会一些动词,如抱抱、亲亲等,然后能初步理解一些简单的句子中的词。

18~21个月,孩子突然进入所谓“语言爆炸”期,在这个阶段平均一天能学会9个词,开始明白词在句子中的顺序,如何影响句子的意思。

举例子说,有一天,20个月的宝宝听到家长在抱怨自己淘气,揪了小狗的耳朵,马上就会识别出说的是自己的名字,还说到“小狗”,同时也知道家长在说孩子做得不对。

既然这样,孩子在房间的时候,就要省略掉很多想说的话吗?其实用不着。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聚精会神对孩子有好处,父母亲切地谈论自己的孩子时,孩子也会喜欢这个话题,说话时不要把孩子当成局外人。如果在谈话时也让孩子加入进来,会加强孩子的语言能力,这样比让孩子做一个被动的接受者要好。比如父母在谈论头天晚上孩子做的事情时,可以试着问问孩子:“宝贝,你能告诉爸爸昨天我们玩什么了吗?”

不过,有一点很重要,当否定孩子的某些行为时,最好别当着孩子的面说。

假如宝宝听到“宝宝脾气真大”或者“宝宝太淘气”等句子时,可能会记住听到的词,虽然还不理解,但长大一点就能解读这些词汇。研究证明,孩子可以在不理解意义的情况下学会一个词或短语,会在日后把这个词与它的意义联系起来。所以,假如一个孩子总听到大人叫自己“小暴君”,明白这个词的意思后,就可能会把这个词当成自己的标志,认为自己就是个“暴君”。

父母在孩子面前谈论他们时,还是小心一点好。假如不愿听别人说孩子什么,自己也就不要在孩子面前说,要记住:不管孩子有多小,他也是一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