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餐前,孩子们刚做完体育游戏“二人三足”,情绪处于亢奋状态,许多孩子回到活动室后,仍然相互交流着游戏中发生的事情。为了能让孩子们在安静的状态下进餐,我有意识地进行调节:“孩子们,老师给大家讲个故事好不好?”“好!”“不好!”在整齐的回答声中,这声“不好”显得异常清晰,孩子们的眼睛齐刷刷地盯向陈志恒。

“陈志恒,那你想干什么呢?”我以一副十分感兴趣的样子问他。

“我、我不知道。”他想了一下,不好意思地回答。

“没关系,你试着听听吧,老师不能因为你一个人不要听,而让其他小朋友失望,对不对?”我摸摸他的头,抚平他心中的不安。

“孩子们,老师今天讲的故事,名字叫……”孩子们都安静下来了,我用愉快的声音开始讲起故事。不一会儿,他们全都被我的故事吸引了。

其实,这种尴尬的事情在以前的工作中也出现过,只不过处理的方法与今天截然不同。在以前,我会非常生气,即使不会当场批评,也会在事后与他们“严肃”谈话,制止这种不合作的行为。但是,随着各种工作经验的不断增多,我学会了分析,我发现孩子有时对某事表现出没有兴趣并非“深思熟虑”的结果,而是一种不假思索的惰性表现。对此,我注意引导,并以孩子能接受的方式启发孩子参与活动,以培养孩子积极向上的情感。如:“你试着听听,也许你会喜欢的!”“我已经听到你的意见了,希望你试着安静地听一听。”在鼓励孩子参与时,我始终用和缓的口气和孩子对话,以保持愉快的气氛,不用强制手段来控制孩子的不合作行为,否则难以消除孩子的消极心理。

“讲故事风波”过去了,在以后的工作中,也许还会有许多“风波”出现,只要我们遇事不武断,学会分析孩子的行为,从孩子的角度审视问题,我相信,再困难的事情也会迎刃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