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改就是要把课堂还给学生,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要实现这一目标,关键在教师。因为教师在课堂上起决定作用,这种作用包含着两个方面的迁移:“正迁移”指的是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让学生亲身经历一个从不知到知,从不懂到懂,从不会到会,从低层到高层的学习过程,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这也是当前课改所需要的课堂程式,这样的课堂可以使学生从知学→会学→乐学,奠定终生学习的基础;“负迁移” 指的是误解了“决定作用”的含义,以为课堂为教师的天下,教师可以任意主宰,随意支配,可以包办代替一切,结果搞成了“教师的嘴巴,大象的耳朵”,这是一种落后于时代的、不符合认识规律的少慢差费的教学程式,也是课改中要坚决抛弃的。课改就是要“正迁移”的程式,落实这一目标就是要我们每个教师端正教学思想,减少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活动量,增加学生的活动量,拓宽学生的参与面,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体现学生为主体。增加学生的活动量,就是要减少教师的活动量。

 (一)减少。

课改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地位是导师,应该发挥“主导”作用,要突出一个“导”。从语文课堂教学来说,就是要导读、导思、导议、导观察、导品味、导记忆、导运用,导体会感情等。从训练的角度讲,“导”就是“训”,教师的“导”是为学生的“练”服务的,即引导学生向着一个目标训练,导给学生训练的方法和程序。训练中的“读、思、议、用”种种活动都让学生参与、操作。正确的认识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地位,就应该用这样的“地位”和“作用”来约束自己的行为和活动,除了选择科学的适中的“导”以外,其余的时间的活动都应该是学生的。针对目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现状,语文课堂教学中应该减少教师的那些活动量呢?

①少讲。课堂教学中,学生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己学懂的,而不是靠教师讲懂的。因此,教师不能一上课就讲,一讲到底,把语文课上成了讲解分析课。有的老师会问,语文课是语言课,教师少讲,那我们说什么?这明显的理解错了,少讲就是把学生已经懂了的不讲,学生可以自己学懂的不讲,尽可能地把时间和机会让给学生。“导入新课”要少讲,不罗嗦,不累赘;“讲读课文”要少讲,不要跃进分析课文的误区;“总结谈话”要少讲,不要程式化;“思想教育”要少讲,不硬填,不强加与人,要引导学生自己悟道。

②少问。课堂教学不能动不动就问,不要以为问就是启发式,不要让问题充斥课堂,不能上成“问答课”。提问当然是课堂组织教学的手段之一,不是不能问,而是要问 在重点上,问在难点上,问在语言文字上,不要问在内容上 。问要作用与读书,作用与观察思维活动,作用与语言文字的学习作用与情感的熏陶。可以以读代问,一练代问。

③少写。板书是教师主导的一种主要手段,板书是课堂局限艺术的一项艺术精品。从板书的功能和艺术出发,教师要特别注意板书的针对性,力求精而美。切忌因教师的随意板书、大量板书而耗费了宝贵的课堂教学时间。

④少框。就是教师少用教案去框学生。教案因该是“活”的,必须依据教学过程的变化而及时的调整、修订、删补。教师不应依照教案让学生依葫芦画瓢,更不能用自己的教案去框死学生的思维,限制学生的活动。

 (二)增加。

教师活动量减少之后,就应考虑怎样增加学生的活动量。增加的学生活动量,不应是剩余时间状态中的教师随意支配,而应是学生“认识过程”中的活动量增加,也就是增加了活动量使学生的认识过程更充实。更具体,更丰满。努力做到让全体学生积极参与过程,眼到、心到、口到、手到,在参与中去获得新知识和接受锻炼。具体地说,可以增加以下几种活动:

⑴增加自学活动。

有引导的自学活动①按目标提示(包括导读提示和预习提示);②参照提供的资料自学;③填表式的自学活动;④练习作业式自学活动;⑤讨论式的自学活动。

⑵增加读书活动。

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带着任务去读书,在读书中生疑,在读书中品味,在读书中生情。每一节课学生读书的时间不少于10分钟,让学生在读书的活动中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和品格。

⑶增加操作活动。

语文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自己的学习过程中多动手操作,或圈圈画画,或画画注注,或写写练练,让学生在自我操作中形成能力。

⑷增加议论评议活动

“议论”在语文教学中的展开,越来越显示它的功能所在。在语文课中,我们应提倡“咬文嚼字、议论纷纷”,特别是重点的词、句、含义深刻的句段,更应该让学生评议,发表自己的见解和观点。在议论活动中,教师应引导学生从书中找到依据,让学生各抒己见,特别是与众不同的见解,让学生在活动中去尝试语言,鉴别语言,理解语言和学会运用语言。

只有增加课堂教学中的学生活动,才能落实“以学生为主体”,才能使学生的语文素质真正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