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过程应该是一个丰富的学习过程,学生能从阅读过程中得到许多新的知识,也拓宽了他们的生活领域和视野,并从对文本的欣赏中获得美的享受。怎样才能使学生养成自主阅读的习惯呢?我以为教师在指导中应把握好以下几点。

转变观念,更新职能。传统教育赋予教师的职能是“传道、授业、解惑”。客观上,它的片面性,导致了教育一直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在学生自主学习意识高度觉醒和现代化、信息化进程日趋迅速的今天,必须认识到学生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教师只是指导者;教师的职能是引导学生在学习活动中领悟、研习和质疑,即重在为学生的阅读研究作导引,从而让学生在一定的导向下作阅读的实践和思考。

重在教给读法,授之以“鱼”。语文课堂只有充分展示教师的阅读分析示范性,指导学生怎样去阅读才会有成效。教会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和技能是“授之以渔”,远比教给其某一正确答案更有价值;满足于教材深入精辟的分析,告知学生结论,只是“授之以鱼”。“鱼”能充一时之饥,而“渔”却能饱食终身。那么,怎样才算教会学生阅读了呢?叶圣陶早有精辟论述:“需要翻查的,能够翻查;需要参考的,能够参考;应当条分缕析的,能够条分缕析;应当综观大意的,能够综观大意;意在言外的,能够辨得出它的言外之意。”

优化教学过程,激发兴趣,促进阅读。由课堂文本的阅读至横向拓展阅读,即从一位代表作家作品的阅读扩展到同期、同类风格作家作品的阅读。视教材课文为学生广泛阅读的“引子”,将学生的阅读引向更广泛阅读的空间。如学习宋词中苏辛之词,在让学生领略豪放词派的纵横捭阖、慷慨激昂、深沉激越风格的基础上,去读一读岳飞的《满江红》、张孝祥的《水调歌头·闻采石战胜》等名篇,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和理性思考。

由课堂文本的引导阅读上升到更高层次的自主阅读。文无定法,义无定解,见仁见智,这本身就是学习者、阅读者的事。正如叶老所说:“养成阅读能力在乎多阅读,在乎阅读得其法;阅读的材料却不必要名作。”可见关键是要让学生自己去阅读、去分析、去体味,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才能让学生终身受益。这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也是教师的责任。

关注学生的课外阅读。为了更好地激发、深化学生读书的积极性、主动性,教师要适当布置阅读作业:开列书单,作摘录,鼓励文学爱好者由赏读作品向自由创作发展,教学生写读书感想,定期交流或展出,总结评价,从而激发读书的兴趣,养成自主阅读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