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打破以“上课为中心”的教学活动模式。在教学中我们都会有这样的体会,当孩子对活动内容不感兴趣时,如果我们能改变教学模式,满足幼儿的兴趣和需要,那么他们所得到的除了满足兴趣和技能的提高外,幼儿还能产生成功感,并促进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的培养。

3. 相信幼儿。长期以来,我们一直把幼儿看做是“无知无能”的弱者,总是习惯以“告诉、示范”等方式去教他们,往往以为我们不“教”,幼儿就不“学”,所以我们总是以居高临下的态度去面对幼儿,而很少去观察、理解幼儿的想法与做法。如开展“拼小人”的手工游戏中,幼儿想用各种颜色的纸拼出小人的姿态、衣着,这样拼出的小人就更漂亮了。这充分体现了幼儿的童心与创新意识。因此,要想让幼儿的游戏成为更好的游戏,教师首先要相信幼儿,与幼儿结成平等合作的师幼关系,从长久以来传统的“导演”角色向幼儿游戏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转变。

三、创设宽松环境,培养幼儿的创新意识

众所周知,在创新教育的过程中是需要“发现”和“想象”的,而“发现”和“想象”这种探索行为必须在一个宽松、自由、安全的精神环境中才能实现。《纲要》指出:创造一个自由、宽松的的环境,支持、鼓励、吸引幼儿。所以在培养幼儿的创新意识时,教师应创设这样的宽松环境。

大多数幼儿好奇心强,他们极具想象力。在他们那充满童真与幼稚的想法中,创新思维若隐若现。作为幼儿的启蒙者,对于这些创新意识的“火花”要善于及时的发现并积极的引导。然而宽松活泼的教学环境取决于积极健康的师幼关系,只有在充分保证幼儿具有心理自由感和心理安全感的环境氛围中,幼儿的创新思维才会闪现、迸发。例如在日常教学的“创新性”游戏活动中,我十分注重培养幼儿的创新意识,鼓励他们大胆想象,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想象力去拼插出各种不同的玩具,等他们插完后,我选出一些有代表性的让他们看这像什么,还像什么?即使幼儿的回答和实际有很大的出入,我也不随意地予以否定或说笨死了,而是说再想想看,它除了像“它”,还像什么来取而代之。努力让幼儿的创新思维得到最好的发挥,要赞赏幼儿的点点滴滴的创新,面对幼儿的创新即使是缺点、有错误、失败的也要理解幼儿。通过帮助幼儿,启发幼儿继续探究的信心和机会,使每一个幼儿都有自我表达,自我表现的机会。例如在一次科学延伸活动中,我请小朋友来画桥,有的小朋友指着自己的画说,这是我设计的桥,他说我们想用的时候,就把它搭在河上,不用时容易脏,就把它收起来。这张画其实一点也不符合老师的要求,但它却是幼儿真实的愿望和情感的表露。从这张画中,我看到了他的内心世界,发现他有较强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创新意识和想象力,我肯定了他的想法和表达方式。

上一页
下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