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是交流思想的工具,是知识传播的载体,是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众所周知,学龄前是幼儿语言发展的关键期,可塑性很强,错过了这个时机很难补救。《纲要》中指出:“发展幼儿语言的关键是创设一个能让他们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并能得到积极应答的环境。幼儿语言的发展和认知一样,遵循着从简单到负责的规律,我们在遵循幼儿语言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在幼儿的一日活动中让幼儿敢说、爱说、有机会说。发展幼儿语言的重要途径是通过互相渗透的各领域的教育,在丰富的活动中去扩展幼儿的经验,提供促进语言发展的条件。随着幼儿上幼儿园后生活环境的改变和身边同伴的增多,幼儿说话和交往的需求日益增强。如果在这个时期能得到正确的引导,幼儿的语言能力将会迅速地发展。而掌握普通话这种语言工具无疑为幼儿的语言发展提供了一个更加宽广的舞台。那如何让幼儿学说普通话并且能说一口标准的普通话呢?

一、 教师示范,潜移默化的影响幼儿

3~6岁的幼儿正处在语言的敏感时期,他们的语言大部分是通过观察和模仿而来的,他们缺乏语言的识别能力。如果没有良好的语言示范,幼儿的语言就得不到好的发展。幼儿是通过模仿学习语言的,老师是孩子语言发展的引导者,模仿的对象,在幼儿园,教师无疑是幼儿模仿的对象,学习的榜样。教师的一言一行、甚至某种口头禅幼儿都非常敏感,都乐于模仿。因此说教师的语言具有很强的示范作用,我们要给他们提供正确的模仿榜样,用标准的普通话与他们说话。所以我们在园一定要坚持说普通话,在开展教学活动时,尽可能地采用来自幼儿生活中的孩子喜闻乐见的事物,用简短的语言反复多次讲述,并抓住不同时机加以重复强调来帮助幼儿记忆。琅琅上口的语句才能使幼儿愿意听、乐意学,记得牢。

为了让幼儿从小培养良好的规范的语言。因此,我们老师在工作中不断示范规范的普通话,用普通话与孩子们交流,而这就要求教师本身要有较高的普通话水平。在平时我们应该规范自己的语言,保证正确发音,遇到语音不能确定的字、词,就查字典,及时纠正错误,以确保在孩子面前运用正确的语言。 并注重将口语化的方言转化成规范的普通话,使孩子们在语言发展的关键期中得到了良好的规范语言熏陶和教育。

下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