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唐山市丰润区小学教研室 高启山

一、课文赏析

1963年,我上初三,写了一篇作文叫《一张画像》,经我的语文老师推荐,在北京市少年儿童征文比赛中获了奖。

一天,语文老师拿着一个厚厚的大本子对我说:“你的作文要印成书了,你知道是谁替你修改的吗?”我睁大了眼睛,有些莫名其妙。“是叶圣陶先生!”

在这里,作者写到了老师先问,再回答。类似设问的方式。设问本身就是要提醒对方对问题注意,再做回答,容易让对方或者读者对结果产生深刻的印象。在这里, “谁”就显得非常关键了。给学生修改作文的事情,老师经常做。但是,叶圣陶当时是教育部副部长、人民教育出版社的社长、总编辑。很早就是著名教育家、作家了。所以,老师的设问和回答,是非常羡慕也非常自豪的,更为肖复兴感到自豪。“我”的莫名其妙,也正是源于老师的问话──如果不是这样一位“大人物”,老师是不会这样问话的。作者这样写,也是先声夺人,开篇就把叶老先生给推出来,营造了一个让“我”、“我”的同学、“我”的老师都非常惊讶和自豪的氛围。

老师将那大本子递给我,又说:“你看看叶老先生修改得多么仔细,你可以从中学到不少东西。”

“多么仔细,学到不少东西”,这既是概括,又是悬念。这就是文章开头的奥妙所在──生活中的老师,给肖复兴营造了一个悬念,肖复兴也给读者营造了一个悬念,你往下读吧,看看到你能学到多少东西,叶老有多么认真。

我打开本子一看,里面有这次征文比赛获奖的20篇作文。翻到我的那篇作文,我一下子愣住了:映入眼帘的是红色的修改符号和改动后增添的小字,密密麻麻,几页纸上到处是红色的圈、钩或直线、曲线。

“到处”一词,从整体上先介绍了叶老先生为自己的习作修改了多少内容,可见其认真的程度。

回到家,我仔细看了几遍叶老先生对我作文的修改。

这是个过渡的句子,这个过渡,使得文章情节非常真实。作者在这里写“回到家仔细看”而不是在学校。作者没写老师在这一天中什么时候告诉他这个消息。所以,可能是要上其他课,或者是将近放学了。从这个过渡,我们不难看出肖复兴对每一个细节的表达都是非常负责任的。

下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