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是将课程目标中的关键术语的解释和所有比较完整的案例统一放在附录中

案例进行统一编号,便于查找和使用,同时减少了《标准》正文的篇幅。

2、修改和完善了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 《标准》提出的基本理念总体上反映了基础教育改革的方向,对个别表述的方式进行了修改。如将原来“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改为“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3、理清了《标准》的设计思路 《标准》中设计思路表述的不够清晰,修改稿对设计思路做了较大的修改。主要是对四个方面的课程内容“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做了明确的阐述。将“空间与图形”改为“图形与几何”。确立了“数感”、“符号意识”等七个义务教育阶段数学教育的关键词,并给出较清晰的描述。

4、对学生培养目标做了修改 学生的培养目标在具体表述上做了修改,提出了“四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提出了“两能”: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具体内容做了适当的修改,表述方式更加合理 对于三个学段的具体内容进行了适当调整。对“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的内容也做了一定的调整,增加了一些论证的要求;对“统计与概率”的内容进行了梳理,增强了三个学段内容的层次性; 为了削弱形式化,明确指出,几何证明不限于“综合证明法”。为了减轻学结合教学实际提出学习新课标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新课标将于2012年9月开始实行,而教材跟不上新课标的理念,造成老师教学不便。

2、《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中明确指出“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评价性语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培育良好的情感。但在我们的实际教学中,却存在着很大的问题:评价重诊断性,轻激励性,淡过程性。

如七年级上册第五章第二节《平行线》的第三课时“平行线的性质”的内容中,原教材是由学生自己动手画出两平行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通过观察、测量得出“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的性质,是由学生经历一种特殊的发现,并把此发现作为一条公理。而新教材则是先让学生自己发现身边的一些平行线(如作业本当中的横线)然后通过测量、观察先猜想出“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并在教师的指导下用反证法加以验证此结论,这不仅让学生经历了从特殊到一般的探索过程,初次接触到反证法的思想,并让探究得来的结论更加严密可靠。最后把这条性质作为一条公理,然后通过说理让学生了解第二条、第三条性质。过渡非常自然、合理、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总之新课标下的教材更关注学生发展,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

3、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和新思想,我们的课堂教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以往的“师问生答”变成了“畅所欲言”,“纹丝不动”变成了“自由活动”。“师说生听”变成了“自主探索”,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张扬,教学气氛异常活跃。然而在这些花样繁多、热闹非凡的很多课堂教学中,我们的学生却没有得到真正有效的发展,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不高。

上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