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在激发学生学史兴趣中提高学生解题能力。

2004年广东高考历史状元区文静同学在介绍学生方法时,首先就主张要培养学习历史的兴趣。兴趣是最大的老师。我国古代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之者”。可见我国古代就已深谙兴趣教学的重要性。在教学中,笔者非常重视学生学史兴趣的培养,且不拘泥于单一形式,主要有:

1. 常规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设备,尽量克服教学形式的单一化和枯躁无味。

2. 教师教学与学生自学相结合,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形成。

3. 史实教学与问题教学相结合。教师在讲授知识的同时,采取启发式教学,依据历史现象与本质,原因与结果,历史事件内在与外在联系,提出一些新问题让学生思考,题题相套,步步深入,唤起学生联想思维,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使学生达到“一叶知秋”,“见微知著”。

4. 把历史问题与现实问题相结合起来。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毛泽东同志在1949年3月进京前就强调“我们要进京赶考,我们要考试合格,不要学李自成。”这是把历史问题与现实问题结合起来的一个成功范例。教师可教育学生学习历史是为现实服务的,从而激发他们学史的兴趣。

5. 教师有时候亦可采用对联、诗句、漫画、成语典故等方式来活跃课堂气氛。

大量实践证明,教师只要能激发学生学史兴趣,就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学习潜能,学生自然而然慢慢地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学习主动性大大增强。当然,学生学习的过程是一个由不知到知,由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的过程,在教学中应遵循“稳中求进,稳打稳扎”的原则,切忌急于求成。教师只有持之以恒地做好学生工作,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与时俱进,方能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调动其学习主动性。

四、 在规范学生答题和克服非智力因素中提高学生解题能力。

笔者要求学生答题必须过“三关”:答题前过“审题”关,答题时过“文字”关,答题后过“检查”关,尤其是“文字”关。有些学生在做卷Ⅱ主观题时,文字表达无序,逻辑思维混乱,只会大量堆砌事实,不能从现象中归纳出历史规律,缺乏理论分析,甚至出现错误史实,这无疑大大影响得分。这就要求学生要学会归纳史实,做到史论结合,论从史出,最终成就“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能力。除此以外,还要考虑学生非智力因素失分,部分学生考试时粗心大意,或忘写姓名、座号,或把姓名写在密封线外,或在密封线内答题,或字迹潦草,卷面不清,由此造成不必要的麻烦和失分、丢分。通过强化训练,学生答题规范意识明显得到了提高,也很少因非智力因素影响得分,概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了明显的进步。

五、 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同时,提高学生解题能力。

创新精神是一种新的灵魂和动力,教师应在教学中通过启发、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引导学生思考,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大胆创新。关键在于营造创新环境,形成一个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氛围,通过结合教学实际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比如在教学中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留给学生创新空间;布置能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练习题和思考题,尤其是开放性题型,开拓学生思维,等等。创新教育是时代的需要,是大势所趋。笔者相信随着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加强,学生整体素质和综合处理问题的能力定会大大提高。

上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