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高考历史命题一直坚持“以能力立意”的指导思想,因此高中历史教师在继续探索历史学科能力考查的同时,应着重加强对学生解题能力的培养,以提高学生独立解决问题能力和综合能力,使其在高考中能得心应手,应试自如。那么,如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呢?

一、在强化基础知识中提高学生解题能力。

2004年高考《历史考纲》指出:“史实的考查,永远是最基本,最重要的内容之一“。知识是能力的载体,离开知识载体的能力是不存在的。在日常教学中,笔者非常注重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把握,采取课前小考、课堂精讲、课后多练的形式来提高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能力。同时,每章每节进行“一步一回头”,归纳其重点难点内容和阶段特征,使学生掌握“大”的事件或人物,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避免摸不着头绪。此外,每单元还做到“段段清”。俗话说:听到的易忘记,看到的会忘记,做到的难忘记。通过一定的练习来巩固章节知识,通过章节检测来巩固阶段学习成果,学生基础知识因此而牢固了,在实战考试中解题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二、在深层次挖掘教材,活跃学生思维中提高学生解题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上课最忌照本宣科,应在讲授课本知识的同时,较深层次地挖掘教材内容,提高教学品味,优化课堂设计。主要体现在:

1. 对教材隐性知识的讲解:如《中法新约》的“新”相对什么条约而言?抗战爆发后,叶挺任新四军军长,他是否参加了南方八省游击战争?等等,这些问题教材均没有交待。

2. 课外知识的补充:如中英《南京条约》中“五口通商”问题是纯粹地缘因素吗?

3. 疑难问题分析,如《美国的建立》一节讲到“1781年10月陷入美法军队包围中的北美英军主力在约克镇投降,战争结束。两年后,英国承认美国独立”。那么北美独立战争结束时间是1781年还是1783年?为什么?

4. 教材“模糊”表述的解释,如讲“日本明治维新”相关内容时,教材讲到“不久,明治政府迁都江户,江户改名为东京”。但《19世纪中期的日本》一图对此却描述为“1868年江户改名东京,次年迁都于此。”到底明治政府是把江户改名为东京后迁都,还是迁都江户后才改江户为东京?”等等。

5. 重要字眼的阐述:如对教材中出现的“标志着”、“反映了”、“初步”、“最终”等重要字眼教师作必要的阐述,并告知学生要特别留意。

通过对教材深层次挖掘和剖析,层层设问,由表及里,步步深入,使学生开动了脑筋,活跃了思维,既增长了知识,又相应地提高了解题能力。

三、 在激发学生学史兴趣中提高学生解题能力。

2004年广东高考历史状元区文静同学在介绍学生方法时,首先就主张要培养学习历史的兴趣。兴趣是最大的老师。我国古代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之者”。可见我国古代就已深谙兴趣教学的重要性。在教学中,笔者非常重视学生学史兴趣的培养,且不拘泥于单一形式,主要有:

1. 常规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设备,尽量克服教学形式的单一化和枯躁无味。

2. 教师教学与学生自学相结合,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形成。

3. 史实教学与问题教学相结合。教师在讲授知识的同时,采取启发式教学,依据历史现象与本质,原因与结果,历史事件内在与外在联系,提出一些新问题让学生思考,题题相套,步步深入,唤起学生联想思维,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使学生达到“一叶知秋”,“见微知著”。

4. 把历史问题与现实问题相结合起来。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毛泽东同志在1949年3月进京前就强调“我们要进京赶考,我们要考试合格,不要学李自成。”这是把历史问题与现实问题结合起来的一个成功范例。教师可教育学生学习历史是为现实服务的,从而激发他们学史的兴趣。

5. 教师有时候亦可采用对联、诗句、漫画、成语典故等方式来活跃课堂气氛。

大量实践证明,教师只要能激发学生学史兴趣,就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学习潜能,学生自然而然慢慢地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学习主动性大大增强。当然,学生学习的过程是一个由不知到知,由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的过程,在教学中应遵循“稳中求进,稳打稳扎”的原则,切忌急于求成。教师只有持之以恒地做好学生工作,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与时俱进,方能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调动其学习主动性。

四、 在规范学生答题和克服非智力因素中提高学生解题能力。

笔者要求学生答题必须过“三关”:答题前过“审题”关,答题时过“文字”关,答题后过“检查”关,尤其是“文字”关。有些学生在做卷Ⅱ主观题时,文字表达无序,逻辑思维混乱,只会大量堆砌事实,不能从现象中归纳出历史规律,缺乏理论分析,甚至出现错误史实,这无疑大大影响得分。这就要求学生要学会归纳史实,做到史论结合,论从史出,最终成就“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能力。除此以外,还要考虑学生非智力因素失分,部分学生考试时粗心大意,或忘写姓名、座号,或把姓名写在密封线外,或在密封线内答题,或字迹潦草,卷面不清,由此造成不必要的麻烦和失分、丢分。通过强化训练,学生答题规范意识明显得到了提高,也很少因非智力因素影响得分,概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了明显的进步。

五、 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同时,提高学生解题能力。

创新精神是一种新的灵魂和动力,教师应在教学中通过启发、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引导学生思考,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大胆创新。关键在于营造创新环境,形成一个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氛围,通过结合教学实际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比如在教学中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留给学生创新空间;布置能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练习题和思考题,尤其是开放性题型,开拓学生思维,等等。创新教育是时代的需要,是大势所趋。笔者相信随着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加强,学生整体素质和综合处理问题的能力定会大大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