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内容:冀教版《数学》一年级下册50页、51页。

教学目标:

1.经历由生活经验提升为数学思考并用数学符号表示的过程。

2.会用>、=、<表示两个数的大小。

3.通过充满童趣的故事,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课前准备:动画课件。

教学方案:

教学环节

教学预设

一、创设情境

由学生喜欢吃什么水果的谈话引入课题。

师:同学们,把最喜欢吃的水果给大家介绍一下。

学生可能说出不同的水果。如果有人说到爱吃桃子,教师就跟着对话引出课题,说不到,教师就直接说明。

师:小猴子特别喜欢吃桃子,有一天,猴爸爸带他到桃园里摘桃子,我们一起去看看在桃园里发生了什么事情。

二、自主学习

1.看动画课件,先让学生说一说图中的事情和问题,再让学生谈谈自己的看法和理由,鼓励学生充分发表不同意见。最后讨论解决问题的办法----数一数有多少个。

电脑演示课件,定格在教材画面上。

师:从动画和图中你都了解到什么事情?

生1:猴爸爸摘了一筐桃子,小猴子也摘了一筐。

生2:小猴子说自己摘得多。

生3:猴爸爸说自己摘得多。

师:他们两个到底谁摘的桃子多呢?说说你的看法和理由。

生:我认为猴爸爸摘的桃子多,因为它的筐子大装的就多。

师:有没有不同意见?

如果学生没有不同意见,教师可启发提问。

师:为什么小猴子认为自己摘的多呢?

学生可能会说:他觉的自己摘的也很满,手里还拿着一个。小猴子太小…

师:看来光靠直观看,谁也不会服气,那大家帮他们出个主意,怎样就知道谁摘的多呢?

生:可以数一数小猴子摘了多少个桃子,再数一数猴爸爸摘了多少个桃子,就知道谁摘的桃子多了。

2.课件演示数桃子的过程,得出小猴子和大猴子摘桃子的个数,得出结论:“猴爸爸摘的桃子多”。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小猴子和猴爸爸摘桃的结果。

师:那我们就来数数小猴子和猴爸爸各摘了多少个桃子吧!

(学生看课件数数。)

师:小猴子和爸爸各摘了多少个桃子?

生:小猴子摘了28个桃子。猴爸爸摘了34个桃子。

师:谁摘的桃子多?

生:猴爸爸摘的桃子多。

师:我们用数学的方法,一下就帮小猴和猴爸爸解决了问题。想一想猴爸爸摘的多这件事,还可以怎样说?

生1:小猴子摘得少。

生2:小猴子比猴爸爸摘得少。

生3:猴爸爸比小猴子摘得多。

3.用符号表示数的大小。启发学生回想一下以前认识的>、<符号,再让学生试着比较。

师:说得很好,我们以前学习20以内的数的时候,曾用符号表示两个数的大小,谁还记得是什么符号?

生:大于号,小于号。

师:还记得大于号、小于号怎么写吗?

学生说,教师板书:>、<

师:记得很清楚,你能用>或<表示34和28的大小吗?自己试一试。

学生试做,教师巡视。

指名不同写法的学生板演:28<34

4.交流比较时的想法,要给学生充分表达不同想法(比较方法)的机会。

师:谁愿意给大家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学生可能有不同想法:

●因为三十几比二十几多,所以34大。 34>28

●因为二十几比三十几少,所以28小。28<34

●按数的顺序,28在34的前面,所以28小。28<34

师:用>、<比较大小时特别容易错,哪个同学有好办法减少错误,给大家介绍一下。

学生介绍,教师参与交流,使学生知道开口那边所对的应该是大一点儿的数。

三、尝试练习

学生试做,然后交流。重点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师:刚才我们解决了在桃园里发生的数学问题,下面我们来做几道练习题,请同学们打开数学书51页,把试一试做在书上。

学生试做,教师巡视,交流时关注学习稍差的学生。

四、课堂练习

1.练一练第1题,先让学生试做,再在全班交流。

师:我们看练一练的第1题,先观察计数器和下面的数,再在○里填上合适的符号。

2.练一练第2题,稍有难度,让同桌合作,然后在班内交流各组完成的过程和结果。教师给予必要的指导。

师:练一练的第2题,可自己试着做做,如果有困难就请同桌两人一起来完成。

交流时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做的。学生可能有以下方法:

●先从六个数中找出最小的数填在第一个圆圈中,再从剩下的五个数中找出最小的数填在第二个圆圈中…

●先从六个数中找出最大的数填在最后一个圆圈中,再从剩下的五个数中找出最小的数填在倒数二个圆圈中…

●先把六个数从小到大排上队,写上序号,再抄写在圆圈中。

●先把六个数从大到小排上队,写上序号,再从右到左抄写在圆圈中。

●先找出最小的数和最大的数分填在第一个和最后一个○中,再找第二个最小的……

3.练一练第3题,先让学生明白题意,再按要求连线。

师:第3题小鸡回家,仔细观察图,谁来说一说小鸡怎样才能回到自己的家?

生:小鸡身上的数大于50的回蓝色的房子,小于50的回红色的房子。

师:请用连线的方式帮小鸡找到家。连完后同桌两个互相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