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是一门概括性、抽象性、逻辑性都很强的学科。心理学研究指出:儿童对数理逻辑知识的掌握不是来自于被操纵的对象本身,而是来自于儿童的行动以及这些行动的协调。他们是通过活动,通过与材料的相互作用发现和建构数学关系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充分关注幼儿的经验,引导幼儿在生活和活动中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在科学领域中,纲要要求“引导幼儿关注周围环境中的数、量、形、时间、空间关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帮助幼儿理解基本的数学概念,发展思维能力;鼓励幼儿用多种方式来表现自己的探索过程和结果,表达发现的愉快并与他人交流,分享”,纲要还指导我们“学习科学的过程应该是幼儿主动探索的过程。教师要让幼儿运用感官、亲自动手、动脑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幼儿的科学活动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教师应充分利用幼儿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纲要的字里行间无不向我们透露着“整个世界就是孩子的课程”“学习不是告诉,而是感悟、而是体验。”是幼儿知识成长过程无一例外的真理。

引导——探究教学,是以探究问题为中心,注重学生独立钻研,着眼于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的教学活动。我们在数学活动中,让幼儿在对结构性材料操作的同时有所发现,然后在幼儿努力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进行研讨,表达他们自己的思维,互相启发和补充,逐渐从具体的材料中抽象出概念来,加深对概念本质的认识。我们教师不再是“传道授业解惑者”,而是促进孩子主动学习的支持者、指导者、合作者,孩子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器”,而是一个主动的“探索者”。我们要注重观察孩子,了解孩子的经验、兴趣、需要,创设宽松和谐的环境气氛,激发孩子去操作、去体验、去创造。

一、创设丰富的环境,为孩子提供各种各样的感性经验。

在幼儿数学活动中要让幼儿学习数学概念属性和运算规则,材料提供的好坏直接与活动的多样化和活动质量有关。因此,在幼儿获取数学知识,提高数学能力的初步阶段,教师为幼儿提供结构性的材料,创设数学环境,让幼儿在与材料和环境的相互作用过程中探索学习,通过手、身、耳、目等多种感官获得数概念的多方面的信息。努力创设有趣味的、有刺激的环境,以鼓励孩子去探索,去寻找新奇和感兴趣的事物。如认识方位词,指导教师可提问新颖有趣的问题:“谁能咬到自己的脚?”“怎么问候你的脚?”“怎样问候你的头发?”让孩子去了解身体的各个部分,以及如何保持各个部分的平衡,训练了孩子的注意力,同时更使孩子进一步了解上、下、左、右、前、后等方位概念。又如:让幼儿学习10以内数的加减算式时,可提供给幼儿大小、颜色、形状等不同的材料,引导幼儿在观察、思考、比较的基础上仿编应用题并列式计算;而幼儿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就必须要排除大小、颜色、形状等的干扰。类似这些多样化的材料有利于帮助幼儿初步获取数学概念,有利于他们概括和抽象出数学概念的属性。

下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