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工时制度推行后,课余时间相应增多。为适应时代的发展,促进学生个性健康发展,新课程计划对大纲进行了调整,构建了由“学科”和“活动”组成的课程体系。由于小学语文具有学习内容的广泛性和综合性,学习形式的开放性和多样性,我们语文教师应树立“立体语文”的教育思想。语文课堂教学与“非形式的课堂”并重,变“坐着”学为“站着”学、“走着”学;变传统的师生单向、密封性的教学过程为多元、多向的学习过程。充分发挥活动课学习者自主参与的主动性,活动空间的开放性等特点,让语文学科和活动有机的紧密地结合起来,给学生创造一个有利于发展语言,发展思维的空间。

我认为,课堂教学和活动之间是相辅相成的,交叉发展的,相互渗透的,应是立体的概念,而不是孤立的。课内课外不能割裂开来,既可在课中活动,如根据课文内容,指导学生将有些篇目改成小品,课本剧等,以活动的形式再现文章内容,刻画出一个个活生生的形象,让学生的自身参与去体验思想感情。这一过程,其实也是学生的认知过程,再创造过程;也可设专门的活动课,如欣赏课、阅读课、竞赛课、口才训练课、思维训练课等;甚至走出校园,到社会这一大课堂。

几年来,我对语文学科活动课进行了初步的试验和探索。

第一、要以学生为活动主体,突出趣味性。

法国教育家卢梭说过: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教的东西。根据儿童的生活和心理特征,他们对新事物充满好奇,而且好动、好胜。课堂教学中有活动或有专门的课让他们活动,设计更多新颖有益的课外活动,让学生自主参与,获得知识经验。强调学生主观能动性,利用学生好奇心和表现欲,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课文《新型玻璃》本是一篇枯燥的说明文,但我在备课中进行了创造性的教学设计,将这节语文课的学习变成一次产品发布会,将学生的身份变为生产厂家代表以及记者,学生或以记者身份采访,或以发言人身份介绍新技术、新产品。首先,老师提示学生,在学习时设想自己若是两种不同的身份,将怎样很好的扮演角色,留给学生一个必须学习的空间;新型玻璃的名称、性能、用途……用这种角色互换的方式,学生参与,兴趣盎然,甚至设想出许多用途更广,功能更全的玻璃。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大脑皮层始终处于兴奋之中,在获取新知的过程中,接受了信息,提高了能力,间接地认识社会。还折射出新技术不断产生,社会不断发展的时代光芒。课堂不再是单一的、平面的、封闭的,而是多元的、立体的、开放的。

第二,要拓宽学生活动范围,努力实现从校内到校外,从课内到课外,从书内到书外的转变。

1、课内外衔接。指导学生看书读报,作“小灵通”,根据学生喜欢模仿的心理特点,开设班级“广播台”、“电视台”,让学生做小播音员播新闻;在学过写板报稿后,发动学生当小记者,留意观察、搜集材料,如新人新事、热点问题、班级新闻、校园采风等;班级写作兴趣小组的同学当编辑;同学上台当播音员念自己或他人的稿件,自身的价值得到体现,在看、写、论、说的过程中,锻炼了胆量,培养了多方面的能力;让学生在家录下课文朗读录音,在课堂上评价,然后逐步发展到录课外读物,讲故事等。学生认真对待这特殊的“作业”,精心录制,当他们听到自己的声音从录音机传出,无比兴奋。这一活动给每个学生提供了朗读和赏析的机会,使学生的朗读能力提高很快。阅读欣赏课,学习课本和课外书上文质兼美的文章,并配乐朗诵,在优美的乐曲声中听到感情充沛的朗读,对朗读的和欣赏的同学来说,是双边的活动,既陶冶性情,提高欣赏水平,又进一步提高朗读水平。经常组织学生参观、访问,参加讲故事比赛,朗读比赛,智力竞赛等丰富多彩的兴趣活动。学生有了实际的生活体验,有了写作素材,有了真情实感,写“活动”,写“场面”等,不再闭门造车。

2、活动内容可系列化。高年级学过的成语较多,为了培养学生学成语的兴趣,我多次举行“成语趣味运动会”,有成语故事、成语相声、成语接龙、成语之最、根据表演猜成语等项目。变学生用“脑”学,用“心”学,为用“嘴”学、用“手”学、用“身体”学;如前所述的小记者、小编辑、播音员,包括学生自办的小报,语文活动课的节目主持人,简直可以组成一个“编辑部”或“电台”(电视台)。同学们利用课余时间翻阅书刊、摘录资料、整理编辑,使得小报和节目内容丰富多彩,培养了听、说、读、写、采、编的语文综合运用能力,培养了学习语文的兴趣,扩大了知识面,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潜能。

3、展示时代特色。随着时代的发展,广告已深入我们的生活。抓住这一热点,开始阶段我让学生模仿广告,学生很感兴趣,从跃跃欲试,到能惟妙惟肖地表演出来,学生已经经历了听、看、记、演的过程,多种器官进行了参与。然后逐步引导学生欣赏一些精品广告及广告载体之一——广告词的精妙,体会语言艺术在广告中的重要性,如双关、反语、夸张、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在广告中的运用,锤炼词句,提高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

第三、注重学生思维发展,培养创造性精神。

发展思维是学习语文的又一层次。语文学科的学习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语言的训练,更应侧重发展学生形象思维、创造性思维。在专门的思维训练课上,一条线,一个圆圈,让学生尽可能多的想象出是一些什么东西;“脑筋急转弯”,冲破思维定势的禁锢,训练学生的求异思维;“立体造句”,将好似毫无联系的词语组成一段话甚至一篇短文,学生要抓住其内在联系,展开丰富的想象,可多角度、多层次阐述,架起词语联想的立交桥。这对于发展思维和激发新颖奇特的创造能力来说,是一种既经济又有效的训练方式。例如:“时钟、木匠、开水瓶、小猫”,学生变换排列和组合的结构,作各种表述,创设出一幅幅完全不同的情景。“用成语造句”,一般的教学程序就是分别说句子,而我认为可以将两个词甚至更多的词放在一个句子或一段话里。随着词语的增多,句子越来越大,思维为之开阔,直至形成作文的构思。学生展开联想、想象的翅膀,走向创造的乐园。这种思维的训练,就是创造性的训练,变第一、二程度为目标(即掌握知识、运用知识)的学习为第三程度即创造性的活动为目标。

语文活动课,学生感知觉充分参与,学生兴趣高,不仅能形成良好的语文素质,更重要的是培养健康的人格特征,促进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