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这是十六大报告概括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条基本经验。江泽民同志和胡锦涛同志也多次强调:全党同志一定要增强忧患意识,居安思危。可见民族凝聚力和忧患意识是党的建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不可或缺的两大议题。从历史与现实的视角来看,忧患意识对民族凝聚力有重要的增强作用。 忧患意识,就是安不忘危或居安思危的意识。它是发源于殷周、渗透于儒家思想的渊源至深的文化传统和积极进取的民族精神,是有识之士从政治实践中升华出来的一种忧国忧民的思想意识。这种思想意识以危机感为基础,寄托着以天下为己任的社会责任感和强烈的历史使命感,体现了一种高超的政治智慧,更是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民族凝聚力,是指一个民族在社会秩序、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人生理想、精神风貌等方面特定的聚合和稳定的精神力量,是该民族的思想文化价值的集中体现。中华民族凝聚力内涵主要表现为:中华文化精神的理想追求、历久弥坚的大一统观念、兼容并包的宽广胸怀、整体至上的价值取向、爱国主义的赤诚情怀以及改革开放的时代精神。它是人民团结、国家统一和民族振兴不可缺少的精神纽带。 中华民族历经艰难困苦、屈辱祸患,却能生息延续,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充分展现了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其中,近代以来救亡图存的忧患意识和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对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形成和增强产生了巨大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促进了自觉整体性的中华民族观念的形成、传播和强化。自鸦片战争始,共同创造中华文明的各族人民,从中国与洋人较量的一次又一次失败中产生了强烈的忧患意识,开始认识到中华各民族有着共同的命运,认识到中华各民族必须作为一个自觉的整体一致对外、团结御辱。通过梁启超、杨度、孙中山、李大钊等大批志士仁人的浇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日渐深入人心。通过“五四运动”的熏陶,现代“中华民族”观念在社会各界最终确立并逐渐传播开来。“九一八事变”后,亡国灭种的危险凸显了民族团结的重要性,于是,一体化的“中华民族”观念渗透到各民族、各阶层人民大众的心中,形成一种不可动摇的神圣理念。

其二,唤起并推动了整个中华民族和全体中华儿女的觉醒。近代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和掠夺,使中华民族蒙受巨大的痛苦和耻辱。国难出忠良。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怀着强烈的忧患意识,奋发图强,历尽艰难险阻,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和道路。林则徐“不敢稍畏一日之难,致贻百年之患”。“五四”运动中爱国学生“外争国权,内除国贼”的呐喊声,汇成反帝反封建的滚滚洪流。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中国共产党中央通电全国,疾呼:“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推动了全民抗战局面的形成。

下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