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 悟 “回 归”

江苏省通州市五总小学 邱国彬

曾几何时,教育界流行着返朴归真。

那是教育在经历了一番轰轰烈烈的改革之后,有识人士通过对教育教学一系列的探索和整合,突然产生冷静思考,觉察到那些短期教育行为和华而不实的教学“作秀”之风气实在有悖于改革的初衷,于是又重新审视我们的教育,重新回到“双基”培养,一切从学生的个性和学生的发展出发,从学生的“三维”角度(知识与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来选用教材,安排学生的学习,回归学习的主体。于是,所有的先进教育教学理论在汲取前人的研究精华后又重新回到了前人探寻的轨道中。“前车之鉴”反而成了现代教育理论发展的桎梏。

不管理论上的探讨多么热烈,陈辞如何激昂慷慨,但我们看到的只是前人展示给我们的“空中楼阁”。听经信道的教师,在崇奉了“海市蜃楼”所呈现的奇景后,感受并未新鲜和深刻,观念并未彻底更新,反而产生了一种高不可攀、高深莫测的玄机。雾里看花,水中望月。而一旦潜下心来,抛开所有的彩环,回到教育教学实践中,我们只有“不过如此”的感叹。这时才悟到教育教学的平淡和从容才是真理。

也许这就是教育教学的回归吧!

一种学说的建立,一种思维成果的呈现,乃至一段情感的依托,总像那放飞的风筝。想获得小鸟般的自由,又不能舍弃牵魂的丝线。只有在羁绊的丝线牵引下,线儿越长越坚韧,风筝才能飞得越高,看得才能越远。一句话,绝对的自由是没有的。难道人生不是如此吗?如果你失去了烦恼和牵挂,你就会像寻找荫凉的闲人,在盛夏中越找越热。这时,劳动或许就是最好的休息,这就是心境的回归吧!

回和归本是同意复指,但好事之人又赋予新意。回而不归,只能在目的地徘徊,增添彷徨和苦恼,似乎是有家不能安住了;归而不回,又是一种憧憬,心灵的向往,或为琐事缠身,或为痴情萦牵,或为社会鄙视,有些可怜了。

我也曾对外面精彩的世界而心驰神往,也曾对家的温馨而得意徜徉,特别是在激情放飞的日子,一下子失落了那牵魂的丝线,成了在蓝天上自由自在飞翔的小鸟。然而,在尚未品尝自由和幸福的甘甜时,尚未领悟“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的内涵时中,却忽然醒悟了“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的真谛。于是,我不再羡慕他人的痴情和赞美,不再追求华美外衣下涌动和蓬勃的青春,找到了一个真实的自我。那就是用生命去呼唤生命,用心灵去感染心灵,用激情去燃放真情。赞美就用真诚,帮助就付真心,支持就靠行动。否则,不如画个圈儿把自己囚禁其中,让别人不喜欢也不讨厌。

下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