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百年来,人们一直对“绿”追崇有加,认为此字非常生动地描写出了春景。但我认为就全诗的情感来,“又”所起的作用更大,记得我几年前上课时抓住“又”字,对比作者自身,老师顺势一导,引读出“明月”一句,学生很自然地进入诗中的情感。但此次,我是以"绿”字为重点,却花了很大的气力,引用“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等诗句,让学生感受“绿”字所蕴含的离别情。自我评价是前者设计更易学生接受,后者设计更具文学色彩。前者设计教学流程更顺畅,后者设计学生学得更多。

按理想课堂教学框架设计教学程序,教学目标与教学过程之间能实现环环相扣,层层推进,使整个教学目标的指向性更加明确,更加有实效性。但我们应该清楚的这还只是一个框架,就像房屋建筑,这还只个毛坯房。框架完成后,还须进行不断完善,进行精装修。如各板块之间的导语过渡,以及对学生发言的预设点评等,这既有备课时精心设计,也有课堂上随机应变。在教学《泊船瓜洲》这一段时,我就发现自己有点对整堂课的完整、流畅性设计不足,就一板一眼地按照框架中设计的问题一个一个地问,没有注意各板块之间的过度连接,结果上课堂上总会时不时地“卡”住。本来这是一首感情不断推进,最后达到**的好诗,意思完整清楚,情感起伏连贯,但上时总觉得自己在做分解手术。问题可以还是在于自己准备不充分,过于框架没有做到灵活运用,上课时还总在想在框架里的问题。其实那些框架里的问题,只是课堂上的一个个节点,应该是随着课堂的推进,自然,水到渠成地提出,而不是为了提出而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