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江门市白沙小学 苏少芬

联合国教材组织编写的《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所以小语教学必须摆脱单纯的传授知识和应试教育的束缚。改革小语教学,充分引导学生,发挥他们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一、 让学生变成大问号

善于在日常生活中发现问题,是具有创造力的表现。“壶盖为什么会跳动?”“苹果为什么会掉下来?” 瓦特、牛顿在人们熟视无睹的生活现象中发现了人们没有在意的问题,诱发了研究兴趣和创造欲望,完成了推动人类进步的重大发明。可见,注重在学习中的提问与思考是何等的重要。因为只有这样,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去克服困难,才是真正学会学习。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善于培养学生思维的良好习惯,激活学生的内驱力,把 “要我学”、被动地学变为“我要学”、主动地学。我在教学《小狐狸卖空气》时,先让学生读题目,再让他们谈读题目后产生的疑问。学生提出的问题是;小狐狸为什么要卖空气?小狐狸怎样卖空气?把空气卖给谁?结果怎么样?读这篇课文,我们会得到什么收获?我把问题一一写在黑板上,让学生自己解决。由于问题适合学生的认识水平,并抓住主要的问题来设问,然后让学生带者问题读课文,学生学习的情绪极佳,探究得非常主动,学生很快便弄清课文的大概意思,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 让学生手脑并用地学习

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是课堂教学的基点,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是

活动的主体,归根到底,学习是学生内部的活动,是谁也无法代替的。语文教学过程应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实践活动,多鼓励他们动脑、动手,适时地把“钥匙”——自学的方法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手执钥匙,去打开语文知识的大门。改变一直以来“牵着鼻子走”的教学旧思想,让学生能以轻松自主的心理来学习知识,获取知识。如在教学《坐井观天》时,学生提出了一个问题“青蛙为什么说天不过井口那么大”,为了让学生能更好地理解问题,让学生们动手做个一实验。先要求他们拿出一张纸,把纸卷成圆筒状,然后透过圆筒孔看天花板,说说平时看到的天花板与从卷纸筒看到的天花板有什么不同,学生便能回答从纸筒看到的天花板比原来的天花板要小。这样让学生动手做一个小实验,不但为每个孩子创造了参与的空间,弄清青蛙为什么说天不过“井口那么大”这一疑难问题。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也培养了思维能力。

下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