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教委表示,将在全市幼儿园开展上海乡土文化教育,通过开展以上海城市为背景的各类主题活动,以学唱上海童谣和儿童游戏的方式,加深儿童对上海方言的感知。(5月15日《东方早报》)

因为担心上海方言的失传,所以忧心忡忡,于是有了市政协委员保护上海话的提案,上海市教委拟大力推进学龄前儿童沪语教育工作的方案也便应运而生。然而,上海话或者说方言已经到了需要保护的观点未免言过其实。

我国地方方言特别丰富,方言传承和发展了地域特色文化,具有强烈的“身份”特点,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带有地域的狭隘性。这也是我们大力推广普通话,推行公共交流语言的根本原因。虽然对地方方言的使用造成一定的影响,但在家庭成员、亲戚朋友及一定社会群体内,方言还是普遍存在,此外一些方言剧也大受欢迎,说明方言作为植根于民间的文化形态和文化载体,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语言的形成和延续是几百上千年的岁月积淀,而在这种日积月累的语言浸染环境下,很多人小时候不说,年岁渐长都自然而然地学会了方言,所以,“目前上海18岁以下本地青少年对方言的驾驭能力每况愈下”,此依据的全面性已经值得怀疑,因而“恐怕连听到上海话的机会也没有”“保护上海话”就显得杯弓蛇影。

从另一方面看,任何一种语言,本身就具备不断融合、不断创新、不断舍弃的特点,带有一定历史时期的烙印。以汉语言为例,新鲜词语如网络语言不断涌现,也有一些词语已经改变了原来的本意。方言也处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即使没有普通话,即使不学外语,方言也会发生变革,这是无可逃避的时代潮流,刻意地强制性保护、保留并不符合语言的发展规律。

正因为幼儿对语言过于敏感,刻意为其创造太复杂的语言环境,反倒会影响其辨识能力和学习能力。如果幼儿时期没养成良好的语言习惯,将来很难纠正。故此,幼儿园开设方言课,一则可能影响推广普通话的成效,二则对其语言学习能力会有所影响。三则专门配备师资和教材,或令方言教学沦为一门新型培优课,会造成孩子、家庭新的学业负担和经济压力,反而事与愿违。

因此,方言的传承贵在润物细无声,顺其自然是对孩子和方言的双重保护。与其急吼吼地将方言从孩子抓起,莫不如等孩子长大了,语言的把握能力增强,或者对方言具备了一定的热爱、认知和学习欲望,或者具备了方言传承的积极氛围,再进行系统的方言教育,才可能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