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一大批未成年的孩子被留在家里,在农村出现了一个新的特殊儿童群体----留守儿童,且这个群体的人数还在迅速扩大,据调查,淮安全市在外务工人员近百万,农村留守儿童约有40万。由于正常家庭教育的缺失,留守儿童身心发展尤其是品德、心理健康成长方面存在的问题正日益凸显,亟待引起政府及有关方面的高度重视。

在省关工委统一部署下,我省主要农村劳务输出地淮北五市关工委联合教育部门对“留守学生”的情况进行了专题调查。

调查发现,父母常年外出务工,对留守学生的影响大多是负面的,特别是家庭不完整造成教育和感情缺失,导致学习成绩不稳定,行为道德失范,心理畸形发展等。如不加以重视,整个社会都将为此付出代价。

针对调查中发现的问题,各地采取了一系列综合措施。邳州市把留守学生教育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三农”的重要任务,列入党委、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责任目标考核,并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和支持农村中小学开办寄宿学校和住宿学校48所,接收数万名留守学生住校学习。沭阳县县、乡及学校投入1318.89万元用于乡镇中心小学留守子女寄宿制工程建设,可容纳学生2万多人,有90%的乡镇中心小学都可以接纳留守子女在校住宿。灌南县从 2004年起发展留守儿童寄宿制学校,让留守儿童在学校能享受父母般的关爱,受到良好的教育。目前,灌南县在14个乡镇建起留守儿童寄宿制学校39所,今年暑假开学后,全县的10942名留守儿童全部进入了寄宿学校就读,有了一个温暖的“家”。

各地教育部门和学校还采取了一些有针对性的措施,加强对留守子女的教育和管理。徐州市贾汪区紫庄中学、邳州市邹庄镇刘沟小学、丰县宋楼镇孙楼小学等农村中小学专门建立了留守学生档案,随时掌握他们的思想、学习、生活和心理状况,以及外出务工家长、临时监护人的基本情况;建立心理咨询室,开设心理健康课,疏导留守学生的异常心理;建立“代理家长”制度,弥补家庭温暖的缺失;丰富校园集体文化生活,减轻留守学生的孤独感;创新家长学校机制,适时召开留守学生家长和临时监护人座谈会,引导他们提高监护能力和管教水平。

一、问题及成因

1、留守儿童的学习状况令人担忧。淮安市妇联一项专题调查结果显示,有7.1%的留守儿童成绩很差,倒数几名的大部分是留守儿童;大多数教师也认为留守儿童大都是“双差生”、“问题儿”,他们对学习和生活缺乏热情,进取性、自觉性不强,有厌学倾向。如皋市林梓中心小学的一份调查可以与此相印证,该校对2003年全校各班考试质量进行分析时发现,每班倒数十名内的学生大部分是留守儿童。

2、留守儿童的行为习惯较差。从基层妇联的调查中得知,留守儿童的行为问题较多,在学校不遵守规章制度,说谎,拉帮结派,欺负同学,小偷小摸;在家里不听代养人的教导,顶撞祖辈,我行我素。教师们反映,留守儿童交友没有选择,喜欢成群结伙,打架斗殴;花钱大手大脚,常沉迷于电视、录像、游戏;具有破坏性、煽动性,会带坏其它同学。

3、留守儿童心理出现偏差。留守儿童大多年龄在8—15岁之间,正是情感、品德、性格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长期与父母分离,使他们生理和心理上的需要得不到满足,情绪消极,表现出孤僻内向、失落自卑、自私冷漠、脆弱,或焦虑、任性、极端、暴躁等性格特征,有的存在叛逆怨恨情绪。基层妇联的调查反映,留守儿童在受到挫折时,有4.7%的孩子感觉生活没意思,甚至有0.5%的人产生过自杀念头。虽说这个比例很小,却不可轻视。留守儿童中出现的这些问题若得不到很好的解决,就可能影响到一批人,将来对家庭乃至社会将产生不良后果。

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是:家庭方面,由于外出务工父母收入普遍不高,居无定所,城镇教育费用较高,难以将子女带在身边;平时与子女缺少沟通,疏于管教,造成亲情淡漠,孩子缺乏安全感;教育方法不得法,存在用钱补偿感情的心理,事实上成为孩子学习、身心发展的旁观者;祖辈隔代抚养大多偏于溺爱,以生活照顾为主,且知识、精力上也承担不了品德培养、学习辅导之职,使家庭道德教育处于真空状态;学校教育侧重在校时段教学管理,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关爱难以顾及,与家长的沟通难以实现,对那些“问题儿童”难以管理,有的学校在教育无效时干脆放任不管,一推了之;社会对留守儿童的关注不多,农村社会教育薄弱,教育资源缺乏,教育观念陈旧,不能有效地弥补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关怀的不足;对一些娱乐场所不能有效管理,也使一些留守儿童沉迷其中而不能自拔。学校、家庭、社会教育三大教育中出现盲区是产生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

二、对策建议

1、强化政府统筹,构建社会监护体系。政府及有关方面要高度重视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想方设法解决外出务工人员在子女教育方面的困难,为他们离乡就业解除后顾之忧。首先,政府部门要制定合理的政策,给外来务工人员市民待遇,提高他们的最低工资标准,改善他们的居住条件,把对他们的家庭教育指导培训纳入当地公民教育之列;减少或取消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城市学校上学的借读费,改善民工子弟就学条件,使留守孩子能够生活在父母身边,与城市儿童共享城市文明。其次,要加强农村基层未成年人教育工作,由村支部负责,统筹乡村学校的老师、村妇代会主任、退休老同志、共青团员等各方面力量,给予留守儿童一对一的特别关怀,有条件的地方可利用已有资源开办寄宿制学校、假期学校等,将这些孩子组织起来开展有益的集体活动,逐步建立起社会监护体系。

2、完善学校教育,构建学校监护网。对于农村留守儿童这个特殊群体,学校除了知识的传授和学业的管理外,要给他们更多的心灵关怀。学校要建立留守儿童专门档案,更多地了解他们的家庭情况、心理状况,关注他们的成长变化,学校要争取配备心理老师,或对教师进行相关培训,以便及时疏导教育,弥补父母不在身边的家庭教育缺失。要丰富课余文化生活,吸引留守儿童参加文明健康的活动,让他们融入集体之中,消除他们的孤独感、自卑感;重视办好农村家长学校,定期与留守儿童外出打工的父母、代养人联系沟通,指导他们开展正确的家庭教育,构建学校监护网。

3、加强家庭教育指导。妇联、教育、关工委等家庭教育工作责任部门要把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工作摆上议事日程,加强对父母和临时监护人的家庭教育指导,整合镇、村的资源建立农村家长学校、家庭教育咨询指导站,发动家教志愿者担当“代理家长”、义务辅导员,关心留守儿童的思想、学习和行为习惯,让每一个孩子身心健康成长。

☆ 关注留守儿童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