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是世界儿歌日,可是,对于这个节日,很多人甚至是家长们并不知晓,“世界儿歌日”在国内的影响力甚微。我们的儿歌其实正面临着与“世界儿歌日”相似的处境。走进音像店或在网络上用“儿歌”进行歌曲搜索,我们能看到的基本都是一些上个世纪的经典儿歌或翻译过来的外国儿歌,数量也屈指可数。而新创作的儿歌,不仅少之又少,而且在知名度和质量上都并不尽如人意。不少幼儿园老师也反映,许多国产新儿歌不仅传唱度很低,而且歌词空泛,说教味儿太重,没有天真烂漫的儿童特色。新儿歌青黄不接,成人的流行歌曲则乘虚而入。对于很多孩子来说,离开了幼儿园,仿佛就离开了儿歌。进入小学校园中,传唱率更高的已成了各种流行歌曲,甚至,很多小学生歌舞活动采用流行歌曲作为演唱曲目或背景音乐。

固然,缺乏市场收益、缺乏专业创作人员,这些确实是目前新儿歌青黄不接的重要原因。对此,我们的教育和文化等部门不妨采取激励措施,鼓励专业人员进行儿歌创作。但是,当我们去追寻一些经典儿歌的创作轨迹时,你就会发现,一些经久传唱的经典儿歌,不少却并非出自专业的音乐人之手。相反,民间自发的灵感和集成也是一个重要的诞生途径。

或许,更值得我们注意的是,是什么让民间的灵感和创作变少了?这其实与我们文化氛围不无关系。我们并没有把儿歌真正融入自己生活,至多是当做孩子娱乐或学习的工具。儿歌的普遍性心理需求缺失,自然也就少有灵感了。对此,笔者建议,我们每个家长不妨先补一补儿歌,在我们闲暇生活中,抛开流行歌曲,与孩子一起吟唱儿歌,以此与孩子沟通交流,以此来表达我们的快乐。

儿歌对于孩子成长的重要性,其实毋庸多言。但是,我们应当注意的是,儿歌不仅仅是属于孩子的,也是我们每一个成年人回忆童年最好的载体,是最贴近生活的记忆。

对于儿歌面临的这一现状,长期关注儿童音乐事业的专家说,在作词、作曲、编曲都已经高度市场化的今天,创作儿歌这种偏于公益性的工作很少有人愿意来做。虽然一些幼儿园老师在业余时间从事儿歌创作,但由于能力有限,写出的作品或内容偏深,或脱离儿童生活。加之我国基本没有从事儿歌创作的专业人员,优秀的儿歌新作十分缺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