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导入。

这里“母亲”既指(祖国母亲),又指(生身母亲)。季老先生同一篇文章写两个母亲,是告诉我们要懂得热爱祖国,懂得对自己的父母尽孝心。季老先生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深情地写到——(读第一段)。

二、抓住重点语句,感受到对两个母亲的敬意和爱慕。

(一)我们先来感受作者对生身母亲的崇高敬意和真挚爱慕。请同学们读第二自然段,从哪些语句感受到,边读边批注。

1、交流句子,你体会到什么?

2、抓住“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深入体会作者悲痛:

(1)、理解“食不下咽,寝不安席”,体会作者的悲痛,指名再读。

(2)、作者为什么会如此悲伤?

①小时候不能陪在母亲身边,为母亲分忧。(六岁离开母亲,到母亲去世,十六年来只回家两次,跟母亲相处不足十几天呀)

②作者长期不能跟母亲在一起,现在读大学了,作者心里会怎么想呢?

A、学生回答“迎养”愿望。B、出示“愿望”,读了这则资料,你明白了什么?C、出示古语:“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先理解,再引读:a、季老先生正应了这句话,子欲养而亲不待,叫人怎能不悲痛?(女齐)b、再等两年,只要两年,就大学毕业了,一生贫穷、劳苦的母亲,就要等到好日子了,但母亲却永永远远地离开了。子欲养而亲不待呀!叫人怎能不悲痛呀!(男齐)

③同学们,此时此刻,你有什么感想?

④母亲失去了,就失去了母爱,就是想跟母亲吵架也没有机会了呀。同学们(出示,生齐读)“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

⑤小时候不能陪在母亲身边,长大了没机会赡养母亲,就是母亲临终时也没等到见儿子最后一面。(出示资料)

⑥“世界上有一种最美丽的声音,那便是母亲的呼唤”。作者再也听不到了——指名读:“我怀着不全的灵魂,……数十年如一日。”

⑦理解“终天之恨”,这是一种怎样的“恨”,作者在恨谁?出示“自责、愧疚”,带着这种情感一齐读“在我读大学二年级的时候……数十年如一日”。

(二)同学们,再读读课文,还从其它地方的哪些语句体会到作者对母亲的怀念。

“看到她的神情,我想起自己长眠于故乡地下的母亲,真想哭!我现在才知道,古今中外的母亲都是一样的!”

1、房东老太太的神情是怎样的?

2、想起长眠于故乡地下的母亲,就会想起小时候跟母亲发生的事,就会想起与母亲有关的情景,请同学们发挥想象,动笔写一写,最后一句为“现在想起来,我真想哭!”

3、学生交流。

4、补充资料,资料最后加上“现在想起来,我真想哭!”,分组读。

5、自责、愧疚之情充满了作者的心胸,作者泪流满面,指名读“我后悔……”;作者心肝俱裂,食不下咽,寝不安席,再读。

6、同学们,此时此刻,你最想对妈妈说什么?

(三)学习《寻梦》片段。

1、作者对母亲日思夜想,但对母亲的音容笑貌记忆不深,对母亲的怀念更多的是一个模糊的影子,从哪看出来?

2、为什么要捉住梦?但梦是虚无缥缈的,是捉不住的,作者又陷入无边的怀念当中去。

3、在泪光中,看见了母亲的面影,是清晰的吗?比较“幻”和“浮现、出现”,“面影”与“面容”。

4、作者只能尽力地怀念,不断地回想,但怀念依然模糊,他万分伤感,万分无奈地发出感叹:(齐读)“天哪!……”

(四)抓住关键语句,感受作者对祖国母亲的崇高敬意和真挚爱慕。

1、学生交流。适机点拨“频来入梦”“不知道为什么”——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思之切,才能频来入梦;点拨“不能忍耐”——留在国外的念头连影儿都没有,“思潮起伏”——触景生情。

2、研读:“我想到故乡,故乡的朋友,心里有点酸酸的,有点凄凉。然而这凄凉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糊在心头。”

①指名读。读出“凄凉”与“甜蜜”。

②“凄凉”怎么会“甜蜜”呢?作者说“凄凉”是“甜蜜”的是不是矛盾?同学们怎么理解?再指名读。

③品味“糊”。“糊”在心头是一种什么感觉?与“留、贴、包”比较。请同学们再读一读。

3、交流其它句子。

三、同学们,我们刚才通过抓住关键词句,感受了作者对两个母亲深深的爱。那么在表达过程中,作者怎样把两者融合在一起的?

四、阅读链接。

1、季老先生为什么在德国生活了十年,其中一个原因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耽误了回国的行程。出示资料。

2、许许多多海外游子也像季老一样,报效祖国的心矢志不渝,尽管有的暂时不能回国,但他们的爱国之心永远不会改变。播放《我的中国心》。

五、作业。

1、摘抄表达对祖国母亲的崇高敬意和真挚爱慕的语句。

2、帮父母做家务,减轻家庭的负担。

六、板书

 怀念母亲

 祖国母亲 生身母亲

 (热爱怀念) (自责愧疚)

 崇高的敬意 真挚的爱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