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市武进区郑陆南苑小学  叶来

《语文课程标准》以“对话”来界定语文教学,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文本、教师之间对话的过程”,其实质就是说阅读教学特别需要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和有独创性的理解。那么,如何让阅读教学走向“对话”,如何让学生通过“对话”潜心会文,如何让学生通过“对话”凸显个性呢?

一、走进课堂——与文本“对话”

文本是学习语文的依据。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必须要让学生有宽裕的时间充分地与文本进行“对话”。离开文本的阅读教学,没有与文本进行充分“对话”的阅读教学,就不是真正的阅读教学,就没有所谓的学生个性的培养。

1、品味语言,感悟形象

语文学科的性质是什么?“课标”指出是工具性与人性的统一。语文课与其它课程的最大区别也在于前者是通过品读语言文字,感悟渗透在字里行间的作者情感,学习作者的表达技巧,最终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如何品味语言,感悟形象呢?首先,让学生进入课文的情境,每读一篇课文,就犹如引领学生进入了一个特定的精神家园,在那样特定的时空中与课文里的人物对话,与作者对话,与老师对话,与同学对话,交流彼此的思想、感悟、经验等。还要引导学生读出文字背后的东西。作者“情动而辞发”,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心声,作为读者的我们,就要“披文而入情”,通过解读“三分文章”去感悟“七分意”。教师要让学生目视文字,进而在头脑中产生画面,借助自己的经历、体验谈谈自己的感受,建构自己新的感悟,新的体验。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比较、分析、理解,文字就不再是静止的符号,而是充满激情的有色画面和清晰的形象了。

比如,教学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第十三课《天游峰的扫路人》一课,当学生精读第三段时,还不能深入地感悟天游峰扫路老人的乐观、豁达的性格以及奋斗不息的精神。为了帮助学生疏通这个难点,我抛出了这样一块“砖石”:“扫天游峰的石梯究竟累不累呢?请大家再用心读读课文,看你能从中发现什么?”学生再次与文本进行“对话”,很快,他们有了自己的理解:

生:扫路人的工作是很累的,每天一上一下要扫一千八百多级石梯,工作量挺大。

生:老人说他每天一级一级地扫上山,再一级一级地扫下山,手中竹扫帚又是那么沉,老人肯定每天都要流很多汗。

生:游客轻装攀爬石梯都气喘吁吁、大汗淋漓,甚至望而却步、半途而废,拿着竹扫帚扫石级又怎能不累呢?

下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