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揭题导入

师:引导背诵本册儿歌类课文,最后背到《菜园里》

生:

师:打声招呼

生:小燕子,你好!燕子妈妈你好!

师:真有礼貌

生:

师:住在哪里?

生:屋顶、屋檐

师:点击屋檐

生:认读屋檐

二、初读课文

师:要求自由读

生:齐读,

师:要求第二遍读,自己读,并圈出生字宝宝读准。

生:

师:一次 冬瓜 燕子 不一样

说得对 再去 课时 仔细

高兴 发现

生:读得很快

师:你可是小老师,同学们可是要跟着你读的,一个一个读清楚。

生:

师:指名小火车

生:朗读

师:出示句子:菜园里,冬瓜躺在地上,茄子挂在枝上。

生:读

师:念成轻声,真好听

生:读

师:范读,读出动词

生:朗读

师:响亮一点来读一读

生:朗读

师:什么

生:读准

师:前鼻音、轻声

生:

师:你能用什么问一问吗?

生:这是什么东西?

师:

生:你为什么要去玩?

师:

生:你为什么要到是扑去?

师:

生:还有什么东西?

师:

生:他是什么人?

师:

生:有什么东西?

师:说完整

生:书包里有什么东西?

师:课文里呢?你能找到吗?

生:读文寻找

师:

生:你能不能再去看看,还有什么不一样?

师:

生:茄子还有什么不一样?

师:前面不能丢

生:你到菜园去,看看冬瓜和茄子有什么不一样?

师:

生:读(没有停顿)

师:看看去后面有什么号?

生:逗号

师:对,读到这里得停一下,来试试

生:读(有明显进步)

师:还有吗?

生:可是,你能不能再去仔细看看,它们还有什么不一样?

师:看看,这三句话有什么一样的地方?

生:

师:看看一样吗?

生:

师:引导发现:看看 再去看看 再去仔细看看

生:

师:要求读清三处不同地看看

生:

师:哪一句话最简单?

生:第二句

师:再去读得很响亮。

生:读

师:那一句最难读?

生:第三句

师:大胆一点,读一读

生:朗读,很轻

师:其实你读的很棒的,就是有些紧张,来,再试试!

生:朗读

师:你进步了!你来

生:朗读

师:度的很流利

生:朗读(加了的)

师:哎,要看仔细。

生:再读

师:你的进步可真大!

师:范读

生:齐读

师:标上停顿记号,教会学生有节奏朗读。

生:逐名指读

师:我们知道了,妈妈问小燕子三次,那么这三次,小燕子看到了什么?再读读课文,用笔画出。我们要养成边读边动笔的好习惯。

生:读文划句。

师:没找到的,要加油,找到的,读一读。

生:

师:小燕子,

生:你三次去菜园看到了什么?

师:根据学生出示:

生:冬瓜大,茄子小;冬瓜是绿的,茄子是紫的!冬瓜的皮上有细毛,茄子的柄上有小刺。

师:扮演妈妈的角色,问小燕子:

生:读句子

师:同学们,为什么把妈妈妈妈读得那么快!

生:紧张

师:是紧张吗?

生:

师:你发现了,想快一点告诉妈妈,应该是怎样的?

生:

师:引导学生读出第一次高兴的语气

生:

师:引导学生读出第二次更开心的语气。

生:

师:引导学生读出第三次非常兴奋的语气

师:总结板书

师引导相互说话

师:小燕子,你能用自己的话来说说冬瓜和茄子吗?

生:自由介绍

师:那只小燕子来说说,冬瓜是什么样的?

冬瓜躺在地上,他——,——,——。

生:他是大的,绿的,皮上有细毛。

师:换一换说说

生:他是绿的,大的,皮上有细毛。(下课铃响了)

师:小燕子三次去菜园,发现冬瓜和茄子……

难怪燕子妈妈说——

生:你一次比一次有进步!

师:我们班的小朋友这堂课学得非常认真,也一次比一次有进步!

师:这堂课就上到这里,下课!小朋友再见!

生:老师再见!

由于学生的基础以及设计等方面的原因,没有完成预设的教学内容。但本堂课的教学无疑是十分有效的。具体体现在:

1. 目标清晰准确。

2. 预设紧扣文本。

3. 情境贯穿始终。

4. 教学富有层次。

5. 过程落实常规。

6. 指导颇具针对。

课题导入很自然,很有效。

课文一开始,就给学生创设了情景。

教师能关注学生,灵活应对。

字体的颜色还不够亮。

读准词语也不易;

初读反馈检查很到位!

学生读书语调过低

不够自信

“什么”读音是个难点

教态亲切,自然。

什么 一词的教学有层次,有实效。

引导学生动笔画,就更好了。

农村孩子的起点:

朗读

说话

思维

学生的朗读水平影响了朗读训练的效果。

此处的教学,明显感到学生接不上来。教学上要加以调整。

直接引导发现对一年级学生来说,有点困难,不如在课文具体的对话中,教师稍作点拨。此处要求读好就可以了。

此处的朗读教学很有实效,很到位,能充分关注学生,和第一次教学比,有显著进步!

情景能贯穿始终。

在具体的回答过程中,及时板书,既节省时间,又有效果。

教师可能忘了板书了,在此总结补上。

课堂的结束语能结合课文主题,真好!

能抓住特点;

小状况

关注细节

潘老师的穿插发言,是个很好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