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活动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使学生掌握恰当的数学学习方法。因此,要提高数学成绩,就要想办法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应让学生兴致勃勃地进入数学世界,在探索中激起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建和谐活跃的课堂气氛,从发现中激发兴趣,主动地掌握技巧,求得真知。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在上每一节数学课之前,创设富有趣味性的情景,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环节。那么如何更好的创设情境呢?这就要求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深入挖掘知识的内在规律和新旧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把数学特有的严谨、抽象、简洁、概括等属性,通过巧妙的形式引发学生的兴趣,诱发学生的积极思维活动,这样才能创设一个良好的课堂情境。例如,在教学分数乘法时,我出示了一群袋鼠和人赛跑的画面,并在黑板上画出线段图说明:人跑一步的距离相当于袋鼠跳一下的。 问人跑3步的距离是袋鼠跳一下的几分之几?看到这些有趣的画面,学生就极其自然地进入情景,加上他们细心地观察、饶有兴趣地讨论,有了多种结果:一种是3个加起来得,即人跑3步的距离是袋鼠跳一下的;另一种是人跑3步就是3个,用乘法计算就是×3,从相加得可以推算出:分数乘以整数只要分子和整数相乘做分子,分母不变就可以了。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们积极参与着表达、思考等数学活动。通过观看一些丰富多彩的活动,引发学生的兴趣,诱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变得既轻松,学到的知识又牢靠。

二、动手操作,激发兴趣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在参与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综合实践等数学活动中,发展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能力,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要达到这一标准,教师就要在课堂上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最好的办法就是在课堂上动手操作。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已经为教师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内容的呈现方式也贴近儿童的生活实际,符合各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但这些毕竟是课本上的东西,要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还需要教师付出更多的努力,想办法把这些静止的资源变成学生感兴趣的东西,进一步增加它的趣味性,那一定会牢牢地抓住学生的双眼。

在教学中,我不断放手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教学认识圆周率时,我先领着学生做实验:每个小组找不同的圆形物品(墨水瓶盖、笔套、小桶盖等),分别量出它们的周长和直径,并算出周长和直径的比值,再让学生上黑板交流。通过各小组交流测量计算的结果,学生们很快发现,各小组选的不同圆形物品算得的周长和直径的比值基本一致,总结出“原来一个圆的周长总是它的直径的3倍多一些”,教师进一步引导:“其实,早就有人研究了周长与直径的关系,发现任意一个圆的周长与它的直径的比值是一个固定的数,我们把它叫做圆周率。”

三、小组合作,激发兴趣

“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是课程标准对学生提出的要求,也是现代人必须具备的能力。我们农村学校大多数孩子都来自农村,村里小伙伴多,合作交流的机会也多。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这一优势来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儿童的天性是活泼好动,愿意在活动中学知识。在传统的课堂上,过于严肃的“管教”和“八股式”的套话,往往把自主探究的积极性压抑下去。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必须给学生提供充分的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放手让学生参与学习活动。比如,在教学圆的面积时,我就充分利用合作学习来帮助学生推导圆的面积公式:“怎样计算一个圆的面积呢?能不能把圆转化成我们学过的图形来计算呢?”让学生自由地发表意见。一个学生站起来说:“在纸板上画一个圆,把圆分成若干(偶数)等份,剪开后,用这些近似等腰三角形的小纸片拼一拼,就能发现其中的秘密了”另一个学生马上说:“我们每个小组剪一个圆,剪的剪,拼的拼,大家合作,看会拼成啥样?”我看大家兴致很高,就为每个学习探究小组提供了一把剪刀,一个圆纸板。学生们有的剪,有的拼,互相协作,不一会儿,每个小组都完成了合作探究任务,有的小组拼成了一个近似的平行四边形,有的小组拼成了一个近似的长方形……各小组交流时,大家发现份数分得多的小组,拼成的图形更接近长方形。通过这样的合作、交流学习,学生不仅享受了合作学习的乐趣,还体验到了合作学习的优势,由于强调小组中每个成员都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并且每个成员都带有极大的热情,学习任务由大家共同分担,集思广益,各抒己见,人人都尽其所能,这样问题就变得容易解决。

四、 质疑问难,激发兴趣

质疑问难也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重要一环。在数学教学中,教师一定要让学生学会质疑问难,才会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要让学生学会质疑问难,教师首先要多鼓励,让学生大胆质疑问难;其次,教师要千方百计激发学生质疑问难的兴趣;第三,教师引导才能使学生学会质疑问难。

引导学生质疑问难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通过实例引导学生逐步了解小学数学中质疑问难的主要内容。小学数学处处可以质疑问难,根据小学生的特点,我主要围绕以下三方面进行:①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的基本形式。如,可以从概念是怎样说明的,怎样表达的,为啥要这样说明、表述,能否删去、增加或改动一些词,来研究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②解例、习题的方法。解题的依据是什么?是否可靠,推理过程是否合乎逻辑,题目解好后,可以再想一想,解此题还有其它方法吗?③预、复习。预习可围绕新知识的重点是什么?哪里有疑问,难点是哪些?哪些地方最容易发生错误?怎样预防?学习它应该注意些什么?复习主要可围绕怎样沟通新旧知识间的联系,怎样整理知识来进行。

2、通过实例引导学生逐步掌握质疑问难的一般方法。质疑问难的一般方法是深入观察、认真比较、多方联想、分析综合。当然除了上述方法外,有的学生还会用到一些非逻辑方法,如直觉、猜想等。教师要在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的过程中一方面逐步使学生学会用这些方法质疑问难,另一方面让学生在质疑问难、释疑解难中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当然除了上述两个方面外,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富于启发性的提问,也能起到引导学生学会质疑问难,发展思维,培养思维敏捷性、灵活性的目的。

温馨提示:

在课堂教学中,不论哪门哪科,只要激发起学生的兴趣, 学习就会积极主动, 学得轻松而有成效。但是学习兴趣不是天生的, 主要在于教师如何引导学生, 充分调动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进而能创造性地学, 最终达到优化课堂教学和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