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到成都市圣乡小学听了一堂优质献课《成吉思汗和鹰》,感悟颇多,于是我和本校老师进行同课异构,在我们学校五年级也进行大胆的尝试。这篇课文是 “面对错误”主题单元的第二篇主体文章,讲了成吉思汗一怒杀鹰又后悔的故事,告诉人们人在盛怒的时候处理事情往往会发生错误而追悔莫及的道理。文中故事离学生的实际较远,但文章的故事性很强,语言通俗易懂,生动感人,可读性也很强。我觉得优质课上老师让学生体会成吉思汗四次接水时被鹰撞翻的心情变化的设计很巧妙,觉得很值得借鉴,因此取其精华,我将教学重点也放在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成吉思汗四次接水时被鹰撞翻的心情变化上,让学生身临其境,把自己就当作是文本中的人物,与文本对话,最后联系自己的实际感悟课文的道理。

一开课,我提出“什么事让成吉思汗得到了这个教训?”让学生回顾课文用简介的话来说一说,接着我又让学生通过“速读“,捕捉到了成吉思汗与鹰的关系理解了课题,理清了思路,紧接着我让学生根据黑板的关系图,提出自己的疑问,发展学生的思维。有生就提出“鹰救了成吉思汗,那成吉思汗为什么又要射杀鹰呢?”,这个问题的提出就直接进入到了本课所讲的重点。《新课标》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那课堂上就应该给学生们充足的时间,让他们带着问题,用自己的生活经验与文本进行“对话”。于是我让学生们充分的自读自悟,把自己当作是文中的人物,根据事情发展的顺序去体会文中人物的心情变化,并用笔把自己的个性体会表达出来。在此我结合优质课设计了让学生通过自己联系上下文的体会填写文中所缺的成吉思汗和鹰的心理活动。学生填写完后,我们一起在全班做个交流,这在课堂上掀起了小小的**,学生们都纷纷的愿意来表达自己的个人体会。但是就是这样貌似活跃的课堂,我却犯了个错误,对学生的个人体会少了点拨和正确的评价。有个孩子是这样补充的:“当鹰第四次把成吉思汗接的水打翻的时候,成吉思汗忍无可忍,把鹰射杀了,他狠狠的说‘活该,看我不把你碎尸万断。’”当时,我对这个学生的补充没有进行评价。后来课后,很多老师给我提出,其实在蒙古,鹰和人的关系是密切的,他们之间有很神圣的联系,学生之所以这样说是他忽略了文本的人文性,而老师也没有及时地对学生进行引导。因此造成后面很多学生就这样说,远离了文本的价值取向。听了各位老师的点评,我才恍然大悟。我们老师在备课的时候除了要重视文本语言本身的特点和表达方式,发现学生语言发展的生长点,还应该用心去感受、理解文本的价值意义,体悟作者的思想感情,正确把握文本的人文精神。只有师先于学生对文本的语言有一番“虚心涵泳,切己体察”,在课堂时我们老师才能恰当地引导,画龙点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