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电视台《国宝档案》栏目来电话询问,“辟邪”这个词到底该读“bì邪”还是“pì邪”。起因是该栏目做了一期关于南京市标“辟邪”的节目,栏目组认为应该读“bì邪”,可是接受采访的南京专家坚持认为应该读“pì邪”。中央电视台的电视节目,在语音上有标准示范作用,所以他们对这个问题非常慎重,希望给出明确回答,到底哪个读音对,哪个错。

说到对错,就需要一个衡量标准。目前普通话的语音标准是《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表中“辟”字下列读音bì,所举词例是“复辟”。但我们并不能据此确定“辟邪”的读音。一是这个表的使用范围恐怕不能古今全包,二是“辟”在《审音表》中也并未规定“统读”,所以不能擅自扩大规定范围。我们在国家规范的层面还找不到依据,说读“pì邪”就是错。可见,确定“辟邪”的读音确实不那么简单,值得好好分析一下。

《现代汉语词典》中,“辟”有三个读音,在读音bì下列词条“辟邪”,释义为:“避免或驱除邪祟。一般用作迷信语,表示降伏妖魔鬼怪使不侵扰人的意思。”解释只有动词义,没有提到作为“神兽”时怎么读。

《汉语大词典》列出“辟”字5个读音,其中bò、mǐ、pí都是通假用法的读音,义项与“辟邪”无关。在第一注音pì下,义项主要与“法度、治理、打开、驳斥、偏僻”等义及其系列引申义有关。在第二注音bì下,义项⑩为“驱除”义。bì音的词条中“辟邪”出现两次。一为“偏邪不正”义,显然与作为南京市标的“辟邪”神兽没关系。另一个有“古代传说中的神兽”义,也有作为动词时“避除邪祟”义,并在“辟”右下角标注数字2,说明《汉语大词典》认为 “辟”在这个词例中应读“bì”。

两种辞书,一重今,一重古,都有很高的权威性。互相参照来看,“辟邪”作为动词表示“驱除邪祟”时,读“bì邪”是没问题的;而这个动词的意义,也与“辟邪”这种神兽的得名有关——传说这种神兽有“辟御妖邪”(《急就篇》颜师古注)的神通。所以作为神兽的“辟邪”也是读为“bì邪”比较妥当。

那为什么南京方面的专家又坚持读“pì邪”呢?

b和p这两个声母,在古音中往往相通。像“辟”,既有bì的读音,也有pì的读音;从“辟”得声的形声字,有的在bi音节(如:璧、壁、避),有的在pi音节(如:劈、癖、僻),反映的正是古音中两个声母相通的实际情况。

但是也要承认,“辟”的bì和pì读音虽然关系密切,但现在毕竟已是各自分流,区别明确。这种区别可以通过音义对应关系来厘清,就像前文梳理两个读音各自对应的义项后,得出读“bì邪”更妥当的结论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