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探究的实践活动,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通过观察、比较发声物体与不发声物体,能够就观察到的现象积极思考,大胆提出自己的猜测或理解。

3.愿意把自己对声音是怎样产生的理解与同学交流分享。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比较、讨论交流等活动认识到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教学难点:通过观察、比较发生物体与不发声物体,引发思考,并积极地去研究发现物体发声的秘密。

教学准备:

师备:

锣、鼓、槌子、音叉、电吉他、二胡、小提琴、收录机等。

生备:

尺子、橡筋、口琴等。

学生记录本。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我们周围充满了各种各样的声音,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

二、探究内容:

1.使物体发出声音。

师:“你能用哪些办法‘制造’声音?”

(1)使锣、鼓发出声音。

•说说自己有什么方法可以让锣、鼓发出声音?

•讨论、分析:为什么按、压锣、鼓,它们并不发出声音,轻轻敲击锣、鼓,它们却能发出声音?

•和同学一起分享自己对这个问题的认识。

(2)使尺子发出声音。

•说说自己有什么方法可以让尺子发出声音。

•讨论、分析:为什么用力弯曲尺子,它并不发出声音,轻轻拨动尺子,它却能发出声音?

•和同学一起分享自己对这个问题的认识。

(3)使橡皮发出声音。

•说说自己有什么方法可以让橡皮筋发出声音。

•讨论、分析:为什么用力拉橡皮筋,它并不发出声音,轻轻拨动橡皮筋,它却能发出声音?

•和同学一起分享自己对这个问题的认识。

2. 观察发声的物体。

(1)观察发生的锣、鼓。

•看看发声的锣、鼓有什么特点。

•比较发声的锣、鼓与不发声的锣、鼓有什么不同。

•与同学分享自己的发现。

(2)观察发声的尺子。

•看看发声的尺子有什么特点。

•比较发声的尺子与不发声的尺子有什么不同。

•与同学分享自己的发现。

(3)观察发声的橡筋。

•看看发声的橡筋有什么特点。

•比较发声的橡筋与不发声的橡筋有什么不同。

•与同学分享自己的发现。

(4)想一想:我们观察到的发声物体都在振动,如果让它们停止振动,它们还能发声吗?

•试一试:想办法让锣、鼓、尺子、橡筋等停止振动,观察它们是不是发声。

•说一说:把自己的发现与全班同学一起分享。

3. 观察音叉的振动。

(1)观察音叉的振动。

•看一看:不同大小的音叉,振动的音叉是什么样子的。

•试一试:

用一个手指轻轻地接近振动着的音叉,感觉一下音叉的振动。

使大小不同的音叉振动,感觉它们发出的声音。

用轻而短促的力打音叉和用较大的力击打音叉,观察音叉的振动。

观察音叉在水里的振动,音叉怎样把振动传入水面。

•说一说:你有什么发现?怎样解释你所到的现象?

•想一想:我们还有哪些办法可以观察到音叉的振动?

(2)观察其他物体的振动。

•听听钢琴、风琴、吉他等乐器发出的声音,观察它们什么地方在振动。

•观察收录机喇叭的振动,放磁带、收听广播、对着喇叭大声说话等。

•试一试,我们发声时,哪里在振动。

•猜一猜,我们身体里感觉物体振动的器官是什么?

(3)讨论共享。

说说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三、全课总结。

四、课外拓展:

收集关于声音传播的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