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需求和实践使我们充分认识到语言交流的重要性,为更好的体现小学英语课程标准提出的“在用中学,在学中用”,让学生学到活生生的英语,我一直寻求着一种最佳的教学方法——生活化的教学方式,让英语教学与生活融为一体,用生活理念构建英语教学大课堂,把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有机结合起来,真正发挥英语的交流作用。

“ —Hello, how are you? ”“ —Fine. Thank you . And you ? ”“—I’m fine, too.” 这是许多老师在上课时的问候语,我们看起来极其正常,而在实际生活中不一定都是这样的。也许有些人心情挺好,有些人紧张,有些人则不太高兴,每个学生都会有自己的感受。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真实的感受吧!走出教科书,走进生活!《新课标》明确指出:英语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小学阶段要让学生形成初步用英语进行简单日常交流的能力。因此,学生学习的知识要经得起实践的考验。比如,在教学词汇Australia, koala , soft时我创设了去澳洲旅行这一情景,学生学得欢天喜地,但对词汇soft 理解得不到位,我便思索着先出示玩具koala,让学生边触摸边学说:“It is soft. I like it very much.”学生可能会对soft产生模糊的理解。“书到用时方恨少”,“教然后知困”,怎么样让学生对soft有更好的理解呢?于是我又进一步解释: “What is soft ? Bread is soft . Hamburger is soft .

Stone is not soft. It is hard . My hair is soft.

His hair is not soft .”我们应该把孩子们的生活带进课堂,帮助学生去理解新知识。又如,在教学词汇cool , cold ,warm, hot 时,可把冰块、热水袋、开水带进了课堂,使这些抽象的单词,变得具体化,让学生摸得着,看得见。杜威说过,“教育即生活、即生长,即经验改造。”

对于语言学习者来说,学习语言,是为了交流和做事情。英语,是人们在生活中进行交流表达的一种活的语言。它来自于生活,并为生活所用。然而,提起中国人学英语,我们常常会想到“哑巴英语”。由于学习的内容偏重于单词、句子,忽视了在生活中的实际运用,学习的环境又是在非母语状态下,以致许多懂英语的人在某些场合不会说或羞于说,形成心理上的语言交流障碍。从某种程度上极大地扼杀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英语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创造性地设计贴近学生实际的教学活动,吸引和组织他们积极参与”,“要能够使学生获取处理和使用信息,用英语与他人交流、用英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日常的英语教学工作中,我们必须努力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沉浸其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感染,生活化的英语教学不但有助于学生用真实的方式来应用所学的知识,同时也有助于学生认识他们所学知识的作用和意义。那么如何在小学英语教学中进行生活化教学呢?结合我的教学体验,总结出以下几点:

下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