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攻击性行为是幼儿园,特别是小班幼儿常见的一种行为,给幼儿园的生活及教育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幼儿攻击性行为的产生有先天的原因,但更多的是与后天的教育环境因素有关。创设有利的教育及社会环境,是帮助攻击性幼儿进行矫治的切实可行的办法。

攻击性行为又称侵犯性行为,不同的理论流派在给攻击性下定义上存在着一些基本的分歧。争论的核心是以观察得到的结果还是以表现这种行为的意图来下定义。从客观性角度分析侵犯性是指身体上的进攻(打、踢、咬)、言语上的攻击(大声叫嚷、叫喊名字、贬低人),也可以是侵犯别人的权利(如用暴力抢走别人的东西)。如果从攻击性的意图出发,则主要指那些企图损害别人或物的行为,其重要性是考虑侵犯的动机。

幼儿攻击性行为是指幼儿较频繁,较严重地侵害他人身体或用言语攻击侮辱他人的表现。我们去幼儿园观察会发现,儿童间经常出现攻击性行为。而且存在着年龄和性别上的差异。年龄越小的幼儿,其攻击性行为越明显,且攻击性儿童中,男孩居多。其具体表现为抢人家的玩具或其它物品,争游戏角色,打人等等。比如人家正在玩玩具,他想要玩,他就一把抢过来,不知道应该说:“你给我玩一会儿行吗?”别人玩积木玩得正开心,他一脚就把积木搭成的房子踹倒了。一旦发生冲突,他就动手打人,不讲道理。有个孩子看到教师表扬××小朋友,摸摸她的小脑袋,他也走过来,摸摸她的头,而后就在其脸上咬了一口。有个刚上幼儿园的孩子,入园时哭哭闹闹的找妈妈,我把她抱起来想哄哄她,她居然“啪”地给了我一巴掌,然后使劲用手拍打门,用脚踹门。幼儿的攻击性行为还有很多很多方面的,带过小班的教师都有切身的体会,小班家长找老师告状的最多,大多数是因为孩子被抓破了脸,咬了手指,被人推了等等,教师要抽出很多时间和精力去处理这些事情。

一、个案分析

(一)研究对象简介

幼儿姓名:顶顶(化名)

下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