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的沙盘里,让你了解自己的宝宝。

很多家长或许都面对过这样的问题:孩子回家跟自己说在幼儿园别人不跟他玩。而大多家长给孩子的答复是——别人不跟你玩拉倒,你自己玩。家长的回答很干脆。

而在幼儿园,小朋友游戏时,老师会让小朋友一起玩。有的时候看到某个小朋友单独站在一边,老师的做法只是让他到其他小朋友的圈里去,并没有关注孩子是否真和其他小朋友玩到一块去了。因为老师和家长都不认为“他不和你玩”是一个有多严重的问题。

儿童教育教授、教育心理学博士、沙盘游戏治疗师高岚女士认为,这恰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如果小朋友在幼儿园呆一整天都没人跟他玩的话,那孩子会有多孤独。这种孤独会影响到他对自己的自我评价,严重的还会留下心理阴影。

关注孩子的交往需求,关注他们交往中出现的问题,并给予帮助和解决,孩子会成长得更好、更健康。

个案

带着玩具去幼儿园

小童(化名),4岁,幼儿园中班。有一段时间,每天上幼儿园前,小童都要带上几件玩具,而且非带不可,不给就哭闹。爸妈想着孩子可能太喜爱这些玩具了,或者是幼儿园的玩具不合适他玩,就随着他。

到了幼儿园,上课的时候,小童把从家里带的玩具拿出来玩,不单自己玩,还给身边的小朋友一起玩。这样一来,严重影响了课堂秩序。老师批评说,以后不能把家里的玩具带到幼儿园来。但是不行,老师和家长都做了工作,仍不能改变小童带玩具到幼儿园的习惯,强制性不给的话,孩子就偷偷带。爸妈和老师都想不通为什么。

装肚痛不上幼儿园

小可(化名),3岁多。上幼儿园两三个星期了。初期还好,虽然有一些不愿意,但每天还是去幼儿园了。后来,早上起来后就说肚子痛,这样,就不用上幼儿园了。刚开始大人不知道,以为她真的肚子痛。但是,去幼儿园的时间一过,小可的肚子就不再痛了,在家里很愉快。连续好几天都这样。爹妈知道她是装痛不上幼儿园,但就是没有办法。

对策

沙盘游戏解开心结

高岚教授介绍,上面两个孩子都是他们碰到的案例之一。两个例子,不同的表现,但通过沙盘游戏的解读,两个孩子存在问题的实质却是一样的:他们不知道怎么跟别的小朋友玩。小童带玩具的目的是想吸引别人跟他玩,他认为自己手里有玩具的时候,别的小朋友就会跟自己玩。小可则是另一种情况。她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的时候,总是去抢别人的玩具,有一回被抢的那个小孩哭了,看到别人哭,她吓坏了,也哭。她存在的问题是,不知道怎么跟其他小朋友一起玩,她不知道怎么跟别人分享一堆玩具。于是,她选择逃避,就是拒绝上幼儿园来回避这个问题。

通过让两个孩子玩沙盘游戏,通过对沙子和模型的组合,结合孩子在幼儿园的表现以及近来发生的一些事情,不用孩子诉说,就找到了问题的根源所在。这是沙盘游戏的特点。解决之道就很简单了。孩子的情绪在沙盘游戏中得到舒解后,加上家长和老师的努力,孩子跟其他小朋友玩到了一起。小童不用再带玩具,小可不用再装肚子痛,就可以愉快地上幼儿园了。

贴士

什么是沙盘游戏治疗

据介绍,这是目前国际上很流行的心理治疗方法。在学校和幼儿园,它被广泛应用于儿童的心理教育与心理治疗。一盘细沙,一瓶清水,一架子各种各样的物件造型,加上治疗师的关注与投入,来访者的自由表现与创造,这就构成了沙盘游戏的最基本要素。而就在这简易的设置中,内心的世界得以呈现,心灵的充实与发展,治愈与转化也获得了可能。

如何进行沙盘游戏治疗

游戏中,游戏者按照自己的意愿随意堆放沙子、选择模型,以及摆放。在摆放沙盘游戏的时候,学生不会受到任何人的指挥或干扰,此时,他的行动更多的是由他的潜意识在指挥,他的内心世界,则随着他在沙盘的自由摆设,毫无保留地呈现出来。一个看似不甚起眼的玩具或模型,实际上包括了他的心理状况。这种游戏让很多行为或心理有偏差的孩子,不用通过语言,沙子就能说出他们的内心。

由于小孩的治疗工作很大部分需要家长的支持与配合。治疗一个月后,就需要与家长进行一次面谈沟通。

沙盘游戏适合的人群

沙盘游戏治疗适用的人群年龄范围很广,从几岁的幼儿到几十岁的老年人都可以有疗效。

在我自己的经验中,接受沙盘游戏治疗的对象既有心理相对不健康的、有心理创伤的人,也有心理相当健康、但是需要进一步自我发展的人。除了一般的心理问题的治疗外,我也将沙盘游戏应用于具有生理或者心理疾病的人的治疗。

孩子们通过沙盘表达自己。

玩沙盘可以很温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