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材分析

微生物是存在于自然界的一群体形微小、结构简单的单细胞或多细胞原核生物或真核生物,有的甚至无细胞结构(如病毒)。绝大多数微生物个体肉眼看不见,必须借助光学或电子显微镜放大数百倍、数千倍甚至数万倍才能观察到。“微生物”是一个较难处理的内容:一是细菌、病毒和大多数的真菌的个体较小,难以通过直观手段进行观察;二是此类生物身体结构特殊,孩子们对他们虽然充满了好奇,却不好理解;三是有些大型真菌体型较大,如蘑菇和银耳等,看起来并不“微小”,是个例外,称为大型真菌。为了能由浅入深地学习这个知识,本单元通过“以大见小”的编写思路,设计了《酸奶的秘密》、《发面的学问》两节课,从直观现象入手,通过“酸奶”、“面团”这两个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食品的制作入手,学习微生物的知识。

到了五年级,学生对植物、动物都有了较为系统的了解,而对微生物却一知半解。在日常生活中,他们大多知道细菌是很小的、看不见的,而且无处不在,并认为都是有害的,但却不知道有些细菌其实对人类也是有益的。我在设计这个单元的时候,特意将“最小的生命体——病毒”和“细菌和真菌的利与弊”从那两节课中分离出来,独立另设一节网络课堂,命名为《亦敌亦友的微生物》。

建议本单元共安排5个学时,《酸奶的秘密》、发面的学问各安排两个学时,《亦敌亦友的微生物》安排一个学时。

本单元每一课的活动都力求创设创设来自学生生活的情境,由此产生一些引起学生共鸣的疑问,驱动学生产生解决问题的欲望。在观察、实验分析和制作等过程中,让学生更系统地了解微生物,从一知半解走向深入,获得知识,进一步提高观察、实验、分析的能力,保持对身边事物的好奇心,产生探索自然的欲望,并养成崇尚科学的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精神。

《酸奶的秘密》首先从学生较为熟悉的酸奶入手,在亲自动手制作酸奶的实践活动中,让学生找到牛奶变成酸奶的关键所在——添加新鲜酸奶,培养学生的推理、判断能力。接着课文引导学生设计控制变量的实验“探究酸奶形成的合适条件”,学习科学对比的方法,并以此验证他们的猜想,理解是细菌(乳酸菌)在起作用,由现象而探本质。在学生认识了乳酸菌之后,课文通过图文资料向学生系统地介绍了细菌的主要特点、主要形态以帮助学生对微生物有更多的了解。

《发面的学问》以生活中发面团过程中常见的现象引出“小小面团为什么会发得这么大”的问题。课文设计了“面团发酵条件”对比实验,使学生认识了酵母菌:“酵母菌有一个特殊的本领,它可以把面粉中的一些淀粉分解。在这个过程中,会释放出二氧化碳气体。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发酵现象。”接着,课文通过调查和阅读活动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真菌(霉菌和食用菌种类)及其生长环境。

通过资料收集和网上讨论等活动,使学生了解细菌、真菌对人类正、反两方面的作用,丰富学生对微生物的认识,体会微生物的认识,体会微生物是一个庞大的家族。

二、单元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细菌的形态和主要特点;

2.知道细菌、病毒、真菌是既不属于植物也不属于动物的一类生物:微生物;

3.调查生活中的真菌(霉菌和食用菌种类)及生长环境;

4.认识细菌、真菌、病毒对人正反两方面的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细菌形态的观察,进行科学的比较与描述;

2.通过制作酸奶的活动,和发面团活动,培养观察、比较、描述的能力,学习提出问题、猜测和设计对比试验的方法;

3.通过调查生活中的真菌的活动,学习科学调查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科学是不断地发展的,需要不断地学习;

2.学习利用互联网搜集信息,愿意与同学合作与交流;

3.建立大胆设想、大胆推理的信心,培养学生合作的团队精神。

三、单元教学重点

1. 了解细菌的形态和主要特点;

2.知道微生物(细菌、真菌、病毒)是既不属于植物也不属于动物的一类生物;

3、认识微生物对人正反两方面的作用。

四、单元教学难点

1、观察细菌的形态和主要特点;

2、探究霉菌的生长环境。

五、学情分析

学生在三年级已经初步了解了生物的概念,了解了动物的分类及各类动物的特征;在这学期的第一单元又学习了植物的六大器官的特征及作用。动物、植物,生活中也见得多。但微生物对他们来说,虽然在生活中也有少许接触和了解,但仍然非常陌生而神秘。学生对它们充满了好奇,但不知道以什么方式去了解。

微生物大多数个体十分微小,无法直接用肉眼观察,所以本单元需要让学生通过“以大见小”的方式,让学生通过制作酸奶、发面团等活动来了解微生物。对比实验在这里就起到非常大的作用。学生在以往已经接触过几次对比实验。但都是老师指导学生如何去做,这个单元对比实验较多,可以借此机会循序渐进的训练学生设计对比实验的能力。

六、整体教学相关策略及规划

1.教法规划:本单元需要让学生通过“以大见小”的方式,让学生通过制作酸奶、发面团等活动来了解微生物。对比实验在这里就起到非常大的作用。可以借此机会循序渐进的训练学生设计对比实验的能力。

2.学时规划:根据单元间各部分内容的联系,把课程内容进行整合压缩,我们建议设计5个课时引导学生探索、学习。

七、整体课时安排:

课前任务:制作酸奶。

课时

内容

课时目标

课时重难点

1

动手制酸奶。

1、能设计对比实验,探究酸奶形成的合适条件;

2、动手做对比实验。

设计对比实验。

2

观察细菌。

1、知道在酸奶中,是乳酸菌在起作用;

2、知道乳酸菌是一种细菌;

3、了解细菌的形态和主要特点。

了解细菌的形态和主要特点。

3

发面团、认识酵母菌。

1、通过动手做发面团的对比实验,了解酵母菌;

2、知道酵母菌是一种真菌,知道酵母菌的作用;

3、会解释发面团过程中的现象。

根据酵母菌的作用,解释发面团过程中的现象。

4

探究霉菌的生长环境、了解大型真菌。

1、知道霉菌的生长环境;

2、了解大型真菌。

霉菌的生长环境。

5

1、细菌、真菌、病毒都属于微生物;2、微生物的利与弊。

1、知道细菌、真菌、病毒都属于微生物;

2、了解微生物的利与弊。

微生物的利与弊。

八、教前准备:

第一课时:

1、学生准备:学生在家里在家长的陪同下自己制作酸奶,在家长确认酸奶没有变质后,可以尝一尝酸奶。

2、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酸奶机、酸奶、纯牛奶。

3、其他资源:学生科技实践作业《探究酸奶形成的合适条件对比实验设计表》。

第二课时:

1、学生模拟实验材料:米粒、薄纸。

2、多媒体资源:《酸奶的秘密》第二课时PPT课件、《酸奶》视频资源、《细菌与病毒》视频资源。

第三课时:

1、学生实验材料:面粉、酵母粉、水、小盆。

2、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面粉、酵母粉、水、小盆。

3、其他资源:空白的学生科技实践作业《调查生活中的食用菌》、《培养霉菌》。

第四课时:

1.多媒体演示课件

2. 已完成的学生科技实践作业《调查生活中的食用菌》、《培养霉菌》。

第五课时:

1.学生制作的幻灯片;

2.网络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