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演是儿童的天性。儿童在认知结构、语言表达和逻辑思维尚未完全发育之前,肢体、手势、表情等行为方式往往成为他们表达思想、沟通环境、同伴交流的重要依凭。表演也是儿童丰富的想象力和绚烂的创造力的最佳展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将语文视为重要的交际工具,视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教学越来越重视学生理解的多元性和体验的过程性。集语言、知识、情感和道德等于一体的表演非常注重学生的自我感受和亲身体验,表演的过程是儿童思维能力、转化能力、表达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展示与升华的过程。由此看来,表演也是培养学生的倾听、表达(口语与写作)、阅读和思维等语文综合能力的有效途径。

在学校实践中,有效搭建表演平台,挖掘表演的育人价值,可以焕发课堂生命活力,拓展学生生命视野。目前,表演作为一种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仅停留在为了表演而表演上,并未在提升学生语文综合能力方面得到足够的重视,发挥应有的作用。因此,为了达成表演在提升学生语文综合能力方面的目标,我们可以从激发表演欲望、拓宽表演领域两个层面推进表演在语文综合活动中的效用。

一、依托教材内容,激发表演欲望

欲望是所有行动的基础,无欲望则无动力。因此,激发学生的表演欲望自然是发挥表演效用的首要问题。源于教材的表演更贴近学生的学习生活,更具亲和力。教材自身作为表演的内容,也可以成为学生预习、学习和复习课本知识的重要途径。

1.入境生情,提升朗读性表演的层次。

朗读是语文学习的一项重要技能,也是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重点。学生对课本故事的朗读不能停留在低层次的读上,应该提升到高层次的演与读的结合、转化与互动。只有表演和朗读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学生才能产生更大的表演兴趣和欲望。在学生朗读前,师生可以就人物的内心活动、肢体动作、面部表情和语气语调进行分析和交流,从而增加学生朗读表演的表现力、感染力和生命力。在朗读之后,教师及时给出评价和反馈,与学生一起反思朗读的效果,以便之后的朗读更加声情并茂。以《海中救援》一课为例,当16岁的汉斯挺身而出要参加志愿救援队时,他的母亲一把抓住他的手臂哀求道:“求求你不要去!你父亲十年前在海难中丧生,你哥哥三个星期前出海,现在音讯全无。汉斯,你是我唯一的依靠哇!”在学生初次朗读之后,我们需要就以下问题向学生发问:当看到汉斯要参加志愿救援队时,他的母亲是什么反应?为什么会有如此反应?母亲的心情怎样?脸上的表情怎样?说话的声音又如何?在经过这一番人物内心、表情与动作的探讨之后,学生对汉斯母亲的人物形象有了深层次的理解,对人物的情感有了把控力,此时再让同桌演一演,学生的表演就会细致入微,朗读的情感就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

下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