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节课的满意之处:

1、刚上课的时候我以提问的形式复习了正比例的知识,因为正比例的意义和反比例的意义在编排形式上较为相似,所以在学习反比例的意义时我决定以正比例的意义为基础。从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来看这种复习引入的效果不错。

2、以导学案为载体,借助多媒体教学,在学生讨论和交流之后,用例3的图片引入新授部分,通过观察、思考题中一连串的问题,学生回答的有模有样,精彩之极,从回答中,能够感受到,学生对反比例有了一定的认识,又结合生活中的实例进一步理解反比例的意义,以上两例找出共同点,总结出反比例的意义。我班王英同学又举出例子:当长方形的面积一定时,他的底和高成反比例,张可心又举例:当路程一定时,速度和时间成反比例。举例不仅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而且可以是学生对反比例的意义有更深的理解。

3、在练习题的设计上,我本着从易到难,针对本课的重难点进行设计。比如我让学生判断“全班人数一定,男生人数和女生人数是否成反比例”。在这道题中,虽然男生人数和女生人数也是两种相关联的量,并且一种量变大另一种量就减小,但是男生人数和女生人数的和一定,而不是乘积一定,所以它们不成反比例。

不足之处:

1、课堂上各个环节不够紧凑。反比例的意义这节课的容量并不大,但是比较抽象,学生很难理解,判断时也不能说出其中的道理。所以要完成这节课的教学内必须各个环节都非常紧凑才能给练习留出更多的时间。

2、概念教学要抓概念中的关键字。本节课在学生由具体数据和表格式为基础认识了反比例之后,学生以正比例的意义为基础,类推出了成反比例量的概念,在此我没有对概念中的关键字进行处理。比如在成反比例量的概念里要抓准:一是,两种相关联的量;二是,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变化(变化方向相反);三是,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积一定。如果让学生分条理解效果会更好。

3、学生对成反比例的两种量的变化关系理解不透。在这一环节我过高的估计了学生的已有基础,所以我只提问了两名学生,看回答效果不错就进行了下一环节,但以后面的习题来看,这个环节理解还是不够充分,我应该多找几名同学说说。

4、在重难点的突破上方法欠缺。学生在判断“三角形的面积一定时,它的底和高是否成反比例”时遇到了困难,我用关系是变换的方法使学生理解底和高是成反比例的量,但是学生还是有些似懂非懂。课下我想到如果用具体的数作为例子让学生计算,学生理解起来可能更容易一些。毕竟对于六年级的孩子来说理解抽象的公式还是非常困难的。

总之,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一定要努力读懂教材,努力读懂学生,把握好学生的学习基础,作出合理有效的预设,找准重难点并用有效的方法进行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