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次是语言优美而不平白。音乐是诗性化的,而诗性化的音乐只有配以诗性化的语育才能使音乐得到升华。平白的语言只能降低音乐的美和神秘,使孩子的心灵变得麻木、呆板。目前,幼儿园的音乐欣赏似乎过于追求理性,以至于将音乐中所蕴涵的五彩世界无情地"祛蛙",孩子被迫用"客观"的语言描述主观的感受,用僵硬的理性代替鲜活、灵动的感性体验。在这样的"祛魅"中,艺术原本的、"附魅"了的神人、想像、蒙胧被压至一隅,诗性化的语言变成了客观直白的简单描述。

再次是想像丰富而不贫乏。成人不要把孩子们天真大胆的想像引导到千人一面上来,过多地在意儿童想像的合理性。成人要"以儿童为师"。当然,以儿童为师,不是要抹杀儿童的不成熟性,从而把儿童当成"神话",当成"宗教",这样必然会物极必反。

最后是情感丰富细腻而不无动于衷。审美的体验常常是伴随着强烈的情绪色彩的,当孩子们融入音乐,进入音乐,成为音乐中的一部分的时候,她所能领悟到的音乐的美和情感的震撼便会自然生成。而幼儿园的音乐欣赏过程中,幼儿的情感体验往往过于肤浅,仿佛"蜻蜒点水,一触即飞",流于表面和形式,没有实质的内涵。有时甚至就是一种无动于衷,看起来活动过程热热闹闹,而其实孩子们的情绪体验都处于浮躁状态。

(二)行动方式:坚守中心,拒退边缘

这方面的问题不是音乐欣赏过程中的独有问题,在幼儿园的教育活动中普遍存在。在欣赏过程中,主要表现为教师指导语过多,线索过多,发问过多,控制过多。教师在幼儿面前往往充当的是一个全知全能的角色,使用着制度所赋予她们的"话语权",然而教师在行使自己的话语权的时候,是否也用"符号暴力"[4] 消蚀了儿童的自我表达权?在教师频频发问、频频抛出思考的线索的情况下,儿童主宰自己头脑、主宰自己思想的权利也被老师们所殖民。这不是我们在大力弘扬人的主体性、呼唤创新精神的时代所应出现的情境。我们的老师必须要深

上一页
下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