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发病原因

1.缺氧缺血

产前、产程中和产后可以引起胎儿或新生儿缺氧、窒息、缺血,出现代谢性酸中毒,致血管壁通透性增加,血液外溢导致缺氧性颅内出血

早产儿多见,胎龄越小发生率越高。

多为渗血或点状出血,出血量常不大而出血范围较广和分散。

导致室管膜下出血、脑实质点状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

2.产伤

原因:胎儿头部受到挤压、牵拉而引起颅内血管撕裂、出血。

因素:头盆不称、胎头过大、产道过小、产道阻力过大,臀位产、急产、高位产钳、吸引器助产等。

以足月儿、巨大儿多见。

出血部位以硬脑膜下多见。

3.其他

原因:

颅内先天性血管畸形

全身出血性疾病:如某些凝血因子表达减少,引起颅内出血或加重IVH。

医源性因素:快速扩容、输入高渗液体、血压波动过大、机械通气不当,吸气峰压或呼气末正压过高等。

(二)发病机制

1.缺氧缺血性颅内出血

(1)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

缺氧和酸中毒直接损伤毛细血管内皮细胞,使其通透性增加或破裂出血。

(2)自主调节功能障碍:

缺氧和酸中毒损伤脑血管自主调节功能,形成压力被动性脑电流。

体循环压力升高:脑血流量增加,导致毛细血管破裂。

体循环压力下降:脑血流量减少,产生缺血性改变,缺血坏死区内可有出血灶。

2.产伤性颅内出血

分娩过程中胎头所受压力过大,局部压力不均或头颅在短时间内变形过速引起:

A.脑表面静脉撕裂:伴蛛网膜下腔出血。

B.大脑镰、小脑天幕撕裂:导致硬脑膜下出血。

C.顶骨、枕骨鳞部和颅底骨折:伤及脑神经并伴硬脑膜下出血。

D.颅骨内板与硬脑膜分离时脑膜中动脉破裂:导致硬脑膜外出血,较少见。

E.大脑大静脉或大脑上静脉破裂:血液汇集于脑底部可压迫延脑,导致死亡。

F.枕骨分离伴后颅凹出血和小脑撕裂:多见于在臀位牵引、产钳分娩和应用面罩加压通气时。

3.医源性颅内出血

血压急剧上升引致脑血流变化:过多搬动婴儿、输注高渗液体或输液过快、频繁吸引和气胸等。